朔州军帐外,夜幕被骤然亮起的火光撕裂。
李承乾一声令下,整个朔州如同一个巨大的炼铁炉,被彻底点燃。
百座熔炉同时咆哮,赤红色的铁水翻滚着,映红了每一张脸庞。
空气中弥漫着浓烈的铁锈味和焦灼的热浪,熏得人睁不开眼睛。
工匠们挥汗如雨,赤膊上身,肌肉虬结,他们抡起铁锤,敲打着烧红的铁块,火星四溅,如同绚烂的焰火。
每一具新铸的铁穗犁底,都经过精雕细琢,被工匠们小心翼翼地刻上四个字——“承乾监制”。
字体规整,每一笔每一划都带着东宫旧印的风骨。
那是一种即使被磨灭,也无法彻底消除的痕迹,如同烙印一般,深深地刻在人们的记忆里。
李承乾站在高处,冷眼望着这片铁火映天的景象,心中却平静如水。
他要让“承乾”二字,如同这熊熊燃烧的火焰一般,再次照亮整个大唐!
铸好的铁犁被装上快马,连夜送往四方。
李承乾特别交代,重点投往关中那些饱受饥荒之苦的县,以及戍守边疆的军屯。
随犁附赠的,还有一份精心绘制的《火犁使用图解》,图文并茂,简单易懂,即使是目不识丁的农夫,也能一看就明白。
李承乾要让这些火犁,如同星火燎原一般,迅速 распространяться 到大唐的每一个角落。
他不求回报,只要求领用者将姓名登记在册。
这些名字,将会成为他日后重回长安的民心凭据。
他望着那些被火焰映红的铁犁,嘴角勾起一抹冷笑,语气冰冷而坚定:“名越显,势越稳,他们若敢毁,便是与天下农夫为敌!”
一夜过去,当第一缕阳光刺破黑暗时,长孙无忌已经站在了太极殿上。
早朝伊始,长孙无忌便率先出列,向李二拱手道:“陛下,臣有本奏。”
李二端坐在龙椅之上,面色威严,看不出喜怒:“辅机有何事要奏?”
长孙无忌不紧不慢地说道:“启禀陛下,近日有民匠百人,携火犁十车,陈于长安城外三十里亭,愿献于陛下,只求陛下能为‘陈野正名。”
“陈野?”李二眉头一皱,显然对这个名字并不熟悉。
一旁的褚遂良立刻站了出来,厉声喝道:“此乃聚众胁君!区区百人,也敢妄图面见天子,当遣羽林军将其驱散!”
李二沉默不语,显然对褚遂良的建议有些犹豫。
长孙无忌却不慌不忙,从袖中取出一份田册,呈给李二:“陛下请看,这是陇右三县试用火犁半个月的记录,垦田增四成,粮种发芽率高达九分!陛下若拒此器,便是拒活民之机啊!”
魏征站在一旁,默然不语,他知道火犁的意义,也知道李二的心思。
李二沉吟良久,最终缓缓说道:“准其入城献器,但不得过朱雀门!”
三十里亭外,杜君卿一身粗布麻衣,站在十辆装满火犁的马车前,她的身后,是整整一百名来自代州的铁匠女。
她们脸上带着风尘,眼神却无比坚定。
“出发!”杜君卿一声令下,队伍缓缓向长安城进发。
她要用这些火犁,为那些死去的姐妹们,讨回一个公道!
到达三十里亭后,杜君卿立刻命人扎营,安顿下来。
她将带来的熔炉重新架起,炉火昼夜不熄,吸引了无数百姓前来围观。
“这是什么东西?”
“看起来像是犁,可是怎么是铁做的?”
“听说这东西能让庄稼长得更好!”
百姓们议论纷纷,对这些铁犁充满了好奇。
这时,一队官吏气势汹汹地赶来,想要驱赶这些铁匠。
“奉命在此巡边,尔等所占之地,乃是军需补给之要地,奉劝各位速速离去,莫要耽误我等军务!”
为首的官吏趾高气扬地说道,仿佛随时都要动手抓人。
就在这时,一队骑兵突然出现,领头之人正是薛仁贵。
他翻身下马,走到官吏面前,沉声说道:“此地已被我飞骑军征用,作为军需补给点,尔等速速退去,不得在此喧哗!”
第176章 火犁进长安[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