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孙无忌今天心情格外好,胡子都翘了起来,像个偷了鸡的老狐狸。
政事堂里,一溜儿宰相大臣正襟危坐,个个眼观鼻鼻观心,空气中弥漫着一股“今天有大事发生”的味道。
“诸位,看看这是什么?”长孙无忌笑眯眯地拍了拍手,立刻有仆役抬上来一口箱子,打开一看,锃光瓦亮的铁穗犁!
这玩意儿最近在长安可是个热门话题,谁都知道朔州军屯靠着它,粮食产量翻了好几番。
但问题就出在这犁上。
长孙无忌慢悠悠地拿起一本,指着犁底那行小字:“官督民造,承制于野。”
“诸位大人,这‘承制二字,可有讲究啊。”他抚着胡须,眼神锐利地扫过众人,“‘承谁之制?是承天子之制,还是承……某人之制?”
魏征那老犟驴立刻跳了出来,吹胡子瞪眼:“制出于上,自古以来,器物制造都要经过朝廷批准,现在突然冒出来一个‘承制于野,简直是乱了规矩!非乱而何?”
长孙无忌哈哈一笑,意味深长地看着魏征:“魏大人此言差矣,老夫倒是觉得,这‘承字,大有深意。如果,老夫说,这‘承字,乃是承乾之‘承呢?”
整个政事堂瞬间安静了下来,落针可闻。
所有人都倒吸一口凉气,抬眼看向长孙无忌,似乎在确认自己是不是听错了。
褚遂良那老滑头低着头,一言不发,也不知道在想什么。
房遗爱倒是挺积极,偷偷摸摸地拿出小本本,开始奋笔疾书,记录着这历史性的一刻。
长安城外,朱雀门前。
崔慎行站在高台上,顶着凛冽的寒风,宛如一个孤胆英雄。
他面前摆着一张桌子,上面铺着一张巨大的告示。
围观的百姓越来越多,伸长了脖子,想看看这崔御史又要搞什么幺蛾子。
“各位父老乡亲!”崔慎行深吸一口气,声音洪亮地说道,“崔某今日,要为一个人平反!一个曾经被我们误解,被我们冤枉的人!”
他猛地一拍桌子,将那张告示展开,赫然写着:《重审陈野案疏》!
人群中立刻炸开了锅,议论纷纷。
陈野?
那不是当年那个妖言惑众的罪人吗?
怎么,崔御史要给他翻案?
崔慎行丝毫不理会周围的嘈杂声,开始声情并茂地朗读起来:“陈野案,铁证十七条!证其人,实为技术传人,非妖非逆!其所作所为,皆是为了我大唐百姓的福祉!”
他顿了顿,又从怀里掏出一卷布帛,高高举起:“此乃边地百姓联名血书!愿以百死,换一火犁!诸位乡亲,你们说,这样的人,是妖人吗?是逆贼吗?”
“不是!”越来越多的人跟着呐喊起来,声音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直冲云霄。
崔慎行激动地满脸通红他继续说道:“昔者子产不毁乡校,任由百姓议论朝政,方有郑国之兴盛。今陛下若禁利民之器,恐失天下之心!”
人群彻底沸腾了,呼声如潮,震耳欲聋。
崔慎行知道,他赌对了,他把自己的一切,都赌在了这个“陈野”的身上。
距离长安三十里外,一支特殊的队伍正在缓缓行进。
一百名女匠,推着十辆装满铁穗犁的车子,浩浩荡荡地向长安进发。
领头的是一个身材高挑,眼神坚毅的女人,她就是杜君卿。
一路上,她们每到一个县城,都会停留一日,现场锻造农具,传授耕种技术。
百姓们对这些来自朔州的女匠,充满了敬佩和感激。
终于,她们来到了长安城外。
杜君卿下令扎营,但却并没有继续前进。
她们只是在营地前竖起一面大旗,上面写着一行醒目的大字:“民匠请见天子,献火犁,求正名!”
第175章 犁铭变诏书[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