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821章 叶辰给女人花钱更容易致富[2/2页]

四合院:从工伤开始的逆袭 林曦橙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到店里,翻出几块边角料,叮叮当当地敲了起来。等晓敏来取铜丝时,他手里多了个小巧的金属支架:“你看这个,能架在缝纫机上放剪刀和顶针,省得总弯腰找。”
     支架做得精致,边角都磨得光滑,上面还弯了个小挂钩能挂线团。晓敏拿在手里试了试,眼睛一亮:“太实用了!我班上好多阿姨都愁这个,你这能做多少?我全要了!”
     “先做十个试试水,”叶辰笑着说,“你问问大家还有啥需求,我照着做。”
     没过几天,晓敏就带着五六个阿姨找上门来。这个说想要个能折叠的绣花绷子,那个说缺个给毛线团计数的小装置,还有人想要个方便携带的针线盒。叶辰一一记在本子上,发现这些需求看似零散,其实都有个共同点:轻便、实用、贴合女性日常操作习惯。
     他开始琢磨着改良产品。给绣花绷子加个弹簧卡扣,松紧能调;给毛线计数器装个小铃铛,绕够圈数就响;针线盒做成多层的,剪刀、顶针、线轴各有各的格子,还能揣进围裙兜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第一批样品做出来时,晓敏的手工艺班直接包圆了。阿姨们用着顺手,又推荐给街坊邻居,没几天就传开了。连红星轧钢厂的女工们都听说了,托于海棠来订了二十个操作台脚踏垫——叶辰特意用防滑橡胶做的,还绣了小花,踩上去又软又稳。
     “叶辰,你这垫子做得好,车间主任都问在哪买的,说要给全车间换一批。”于海棠把订货款递过来,眼神里满是佩服,“你这哪是卖五金,简直是懂我们女同志的心。”
     叶辰接过钱,心里美滋滋的。他发现给女人做东西,不用追求多复杂的技术,关键是把细节做到位。就像那个脚踏垫,不过是在普通橡胶垫上加了层薄棉,绣了几朵简单的花,却比厂里发的硬橡胶垫受欢迎得多——女工们说踩着有家里的感觉,干活都有劲儿。
     傻柱来店里买扳手时,看着墙角堆着的一堆针线盒,忍不住打趣:“叶辰,你这店快成杂货铺了,再这么下去,该改叫‘女人帮了。”
     “你懂啥,”叶辰递给他一把新扳手,“这叫精准定位。女人过日子心细,只要东西对胃口,她们愿意花钱,还乐意帮你宣传,比跑断腿推销强多了。”
     他这话没说错。没过多久,区里的妇联就找上门来,说要把他的“居家巧物”推广到各个街道,还给他批了个小厂房。叶辰招了几个心灵手巧的下岗女工,专门生产这些小东西,从设计到制作都让她们参与——毕竟,最懂女人需求的还是女人自己。
     晓敏成了厂里的设计顾问,每天带着女工们琢磨新样式;秦淮茹负责检查质量,她眼神准,哪个针线盒的边角没磨平,一眼就能瞅出来;于海棠则帮着在广播里宣传,说这些小东西“让日子过成诗”。
     年底盘点时,叶辰看着账本上的数字,自己都吓了一跳。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物件,利润竟比卖五金件还高,而且订单源源不断。他给工人们发了丰厚的年终奖,还给院里每家送了套定制的针线盒,盒子上刻着各家的姓氏,做得精致又贴心。
     除夕夜,四合院的灯笼亮起来时,叶辰站在院里看着大家互相展示手里的针线盒,听着二大妈念叨“这小钩子设计得真妙”,三大妈算着“这盒子能用十年,太值了”,忽然明白了一个道理。
     所谓致富,不一定非要去钻营那些高大上的生意。把身边人的需求放在心上,尤其是那些被忽略的细微需求,用真心去琢磨,用实意去打磨,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针线盒,也能串起日子的甜,也能走出一条稳稳当当的路。
     就像此刻,傻柱举着个带小灯的挖耳勺(叶辰新做的),对着灯笼照来照去,嘴里嚷嚷着:“嘿,这玩意儿给我妈用正好,晚上掏耳朵不用摸黑了!”
     叶辰看着他那傻样,笑着往屋里走。锅里的饺子快熟了,蒸汽模糊了窗户,映着外面的红灯笼,暖融融的。他知道,新的一年,还会有更多贴心的小物件从他手里诞生,不是为了赚多少钱,而是为了让这些烟火气里的日子,过得更舒坦,更像样。
    喜欢。
  

第821章 叶辰给女人花钱更容易致富[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