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产能运到中原,中原的物资也能更便捷地送到燕云。” 王晏之点头,让人立刻草拟《互市监章程》,明确官吏职责、纠纷处理流程,确保互市公平有序。
黄昏的风渐渐起了,吹得幽州城的 “宋” 字旗猎猎作响。张三带着工匠们,正在修复幽州的 “北城门”—— 这是辽军撤退时烧毁的城门,现在要按大宋 “边城门规制” 重建,门框用槐木,门板包熟铁,门后设 “千斤闸”,既能防御,又显威严。“城门要宽三丈,高五丈,” 张三对工匠们说,“要让百姓们看到,大宋有能力守护燕云的每一寸土地。”
王阿福赶着牛车,载着泗州送来的 “桑苗” 和 “蚕种”,来到幽州城外的 “蚕桑坊”。这是范仲淹提议设立的,专门教百姓种桑养蚕,发展丝绸产业。“阿福,这些桑苗能种多少亩?” 负责蚕桑坊的官吏问道。王阿福跳下车,掀开帆布:“这是李四师傅培育的‘耐旱桑苗,能种五千亩,蚕种也是新改良的,一年能收三次茧。” 官吏高兴得拍手:“太好了!有了这些,燕云以后也能产丝绸,百姓们又多了条活路。”
深夜的幽州议事厅,灯火通明。范仲淹、王晏之、赵德明、哈桑、李二郎等人围坐在沙盘旁,商议 “燕云五年规划”。“第一年,重点兴农通商,确保百姓温饱;第二年,推广蚕桑、冶铁,发展手工业;第三年,修建‘燕云驿道,连接各州与汴京;第四年,完善乡兵制度,强化边境防务;第五年,实现汉契完全融合,燕云成为大宋稳固北疆。” 范仲淹指着沙盘,逐一阐述规划,眼中满是对燕云未来的期待。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王晏之补充道:“榆关、居庸关等要地,要修建‘烽火台,每十里一座,与内地驿道相连,一旦有辽军异动,可在一日内将消息传到汴京。另外,归降的辽兵中,有不少熟悉辽境地形的,可编入‘斥候队,深入辽境侦查,提前掌握动向。” 哈桑点头:“我愿带领斥候队,确保燕云边境安全,不让辽军有可乘之机。”
天快亮时,晨雾再次笼罩幽州城。范仲淹与王晏之来到城外的 “燕云纪念碑” 前 —— 这是为纪念北伐牺牲的将士而建,碑上刻着阵亡将士的名字,汉人、契丹人皆有。两人整理好衣冠,对着纪念碑深深鞠躬,晨雾中,碑上的名字显得格外庄重。“他们用生命换来了燕云的太平,咱们要守护好这份安宁,” 范仲淹轻声说,“不让他们的血白流。”
晨雾散去,阳光普照,燕云的土地上一片生机勃勃。幽州城内,汉契百姓并肩走在街道上,有的去互市坊交易,有的去垦荒田劳作,有的去学堂读书;榆关城头,燕云边军正在巡逻,归降的辽兵与大宋士兵一起站岗,目光坚定地望着远方;居庸关下,驿道修建已开始动工,工匠们、民夫们挥汗如雨,为燕云的未来忙碌着。
王阿福站在蚕桑坊外,看着百姓们种植桑苗,心里满是欣慰。他想起两年前从泗州来燕云时,路上到处是战乱的痕迹,如今却一片太平景象。“李四师傅,等桑苗长大了,我一定请你来看,” 王阿福在心里默念,“燕云的好日子,真的来了。”
这场燕云战后治理,是大宋北疆稳定的关键。它不仅巩固了北伐的胜利成果,更实现了汉契两族的和谐共处,为大宋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而在范仲淹、王晏之等人的带领下,在燕云百姓的共同努力下,这片饱经战火的土地,正以昂扬的姿态,迎接属于它的太平盛世。
喜欢。
第454章 燕云抚治与北疆安澜[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