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雾如淡烟,缠绕在榆关的青砖城墙上,将垛口染成青灰色。哈桑骑着战马,带领两百名斥候,踏上 “边境巡防线”—— 这是按范仲淹规划的 “十里一哨、百里一堡” 体系设置的巡逻路线,从榆关延伸至居庸关,共设十座哨卡、三座堡垒,旨在防范辽军残部袭扰。
“将军,前面就是‘落马哨,按约定该与哨卡士兵交接暗号了。” 身旁的斥候队长低声提醒。哈桑点头,举起右手,食指与中指并拢 —— 这是大宋斥候的 “平安暗号”,哨卡上的士兵看到后,立刻放下吊桥,露出里面值守的五名士兵,其中三名是归降的辽兵,正握着神臂弓,警惕地扫视着辽境方向。
“昨夜有异常吗?” 哈桑翻身下马,问道。哨卡的辽兵小校耶律平上前回话:“回将军,后半夜有三骑辽人靠近,见咱们有防备,又退回去了。另外,咱们在哨卡外的陷阱里,抓到了一只带着‘辽军令牌的信鸽,信上写着‘燕云防务严密,暂不可袭。” 哈桑接过信鸽和令牌,眉头微皱 —— 辽境仍在关注燕云动向,巡防不能有半分松懈。
晨雾渐渐散去,阳光穿透云层,照在巡防线旁的 “烽火台” 上。哈桑登上最近的烽火台,查看信号装置:台上的硫磺燃料堆得整齐,旁边放着 “火镰” 和 “传信旗”,按规制,一旦发现辽军,白天举旗、夜间点火,十座烽火台可在半个时辰内将消息传遍燕云边境。“燃料要定期检查,受潮了就更换,” 哈桑对烽火台值守士兵说,“这是燕云的第一道防线,不能出任何差错。”
与此同时,幽州城内的 “冶铁坊” 里,张三正带着三十名工匠,调试新打造的 “水力鼓风炉”。这是按北宋《营造法式》改良的冶铁设备,利用城外河水的动力驱动鼓风装置,比传统的人力鼓风效率提升三倍,能将铁料温度提升至千度以上,打造出更坚韧的兵器和农具。“再加把劲,把风口调大些!” 张三盯着炉口的火焰,火焰从暗红色转为亮白色,说明温度已达标。
“张师傅,这鼓风炉能打造‘环首刀吗?” 一名归降的辽兵铁匠问道。他曾在辽军冶铁营服役,擅长打造骑兵用刀,却苦于设备简陋。张三笑着点头,指着一旁的铁坯:“不仅能打环首刀,还能打‘步人甲的甲片,你看,这是用新炉打造的铁刀,能劈断三寸厚的槐木。” 说着,他拿起一把新刀,对着木段劈去,“咔嚓” 一声,木段应声断裂,刀刃却完好无损。铁匠看得眼睛发亮,立刻上前请教锻造技巧 —— 曾经的 “敌营工匠”,如今成了并肩钻研的伙伴。
午间的日头正烈,幽州城外的 “蚕桑坊” 一片忙碌。王阿福正帮着蚕农们搭建 “养蚕棚”—— 棚顶用茅草覆盖,四周装着透气的竹篾,既能遮阳,又能通风。“阿福,这蚕宝宝为什么总往角落爬?” 一名契丹蚕农焦急地问道,手里捧着装满幼蚕的竹筐。王阿福凑过去查看,笑着说:“这是蚕宝宝怕光,你把竹筐移到棚子西侧的阴影处,再撒些新鲜桑叶,它们就会出来吃了。”
蚕桑坊的另一侧,李四带着泗州的农技师,正在给汉契蚕农们讲解 “桑叶储存法”:“新鲜桑叶要摊在竹席上,放在通风阴凉处,每天翻动两次,能保存五日;要是想长期储存,就把桑叶晒干,磨成粉,拌在新鲜桑叶里喂蚕,一样能让蚕吐丝。” 农技师们还现场演示了 “蚕茧抽丝” 的技巧,纤细的蚕丝在手中缠绕,渐渐形成一缕雪白的丝线,汉契蚕农们看
第455章 边巡固防与燕云兴产[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