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64章 虞陆张骆陆吾朱传(三)[1/2页]

白话三国志 诗韵拾梦人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虞翻又上奏说:“经书之中最重要的,莫过于《易经》。从汉初以来,天下的英才中,读懂《易经》的人寥寥无几。到汉灵帝时,颍川人荀谞号称通晓《易经》,臣得到他的注释,虽然比俗儒高明一些,但他解释‘西南得朋,东北丧朋时,颠倒错乱,让人完全无法理解。孔子赞叹《易经》说:‘懂得变化之道的人,大概懂得神明的作为吧!这是赞美大衍四象的创作,而荀谞却把它作为章节开头,实在令人可笑。还有南郡太守马融,虽以才华着称,但他对《易经》的解释,又比不上荀谞。孔子说‘可以一起学习,未必可以一起达到道的境界,难道不是这样吗!至于北海人郑玄、南阳人宋忠,虽然各自为经书作注,宋忠稍逊于郑玄,但都没有真正入门,他们的注解难以流传后世。” 他还上奏指出郑玄注解《尚书》的错误之处:“臣听说周公制定礼仪来区分上下等级,孔子说‘有了君臣,然后才有上下等级;有了上下等级,然后礼义才能有所安置,所以尊崇君主、卑视臣子,是礼仪的关键。臣看到已故的征士北海人郑玄所注的《尚书》,把《顾命》中康王手持的瑁,因古字‘月与‘同相似,就错误地写成‘同,发现错误后既不改正,又解释为酒杯,说这是酒杯;成王病重时靠着几案,‘洮颒本是洗脸的意思,郑玄却认为是浣洗衣物之事,凭空把‘洮字改成‘濯,以附和自己的错误说法;另外古大篆‘丱字应当读作‘柳,古字‘柳和‘丱是同一个字,郑玄却认为是‘昧;‘分北三苗中的‘北,古字是‘别的意思,郑玄又解释为北方,说北就像别一样。诸如此类,实在令人奇怪。《周礼?玉人》记载天子手持瑁来朝见诸侯,郑玄却说是酒杯;天子洗脸,他说是浣洗衣物;古篆‘丱字,反而认为是‘昧。这严重违背了孔子‘不懂就应存疑的道理。在这几件事上,错误没有比这更大的了,应当命令学官订正这三处错误。另外马融的注释也认为‘同是大同天下的意思,现在经文增加‘金字旁写成‘铜字,解释说这是天子的副玺,虽然都不正确,但还是比郑玄的解释好一些。然而这些错误不加以订正,臣死后,即使百代之后有人发现,也会因心怀谦让而没人上奏更正。另外郑玄注解的五经,违背经义特别严重的有一百六十七处,不能不加以订正。这些错误在学校中流传,影响将来的学子,臣对此感到羞耻。” 虞翻被流放到南方后,曾感叹说:“恨自己性情粗疏,不会逢迎讨好,因冒犯主上而获罪,应当永远埋没在海边。活着没有可以交谈的人,死后只有青蝇来凭吊,只要天下有一个人了解我,也就足够没有遗憾了。” 他以典籍自我安慰,依据《易经》设置卦象,用来占卜吉凶。又因为宋忠对玄学的解释有很多错误,重新创立解说方法,还撰写《明杨》《释宋》来理清其中的疑难之处。臣松之按:虞翻说 “古大篆‘丱字应当读作‘柳,古字‘柳和‘丱是同一个字”,我认为虞翻的说法是正确的。所以 “刘”“留”“聊”“柳” 都用这个字,因为它们读音相同,与日辰的 “卯” 字读音相同但字形不同。不过《汉书?王莽传》论述 “卯金刀”,把 “刘” 字拆成日辰的 “卯”,现在还不能详细订正。但世人常常混淆这些字,所以虞翻才这样说。荀谞,是荀爽的别名。)
     早年,山阴人丁览、太末人徐陵,有的只是普通县吏,有的根本没被世人认识,虞翻见他们第一面,就和他们结为好友,后来这两人都成了有名望的人。(《会稽典录》记载:丁览,字孝连,八岁就成了孤儿,家境又贫寒,却能洁身自好、坚守品行,做人做事一丝不苟,把财物让给堂弟,因重义谦让被人称赞。在郡府做官做到功曹,代理始平县长。他为人精细正直、品行高洁,家中没有杂乱的宾客。孙权非常器重优待他,还没来得及提拔任用,就赶上他病逝,孙权十分痛惜,特意优待他的家人。丁览的儿子丁固,字子贱,本名叫丁密,因避滕密的名讳,改名叫丁固。丁固还在襁褓中时,阚泽见了就觉得他不一般,说:“这孩子将来必定能做到公辅之职。” 丁固小时候父亲就去世了,独自和母亲生活,家境贫寒却坚守节操,侍奉母亲和颜悦色、恭敬有礼,族中弟弟孤苦弱小,他就和弟弟同甘共苦。虞翻给同僚写信说:“丁子贱学识渊博、品德高尚,能继承先辈事业,就像山野里没有遗漏的柴火,他的美德实在太优秀了。有美德的先辈之后,只有这位君子值得称赞。” 丁固后来历任显要职位,孙休在位时担任左御史大夫,孙皓即位后,升任司徒。孙皓暴虐无道,丁固和陆凯、孟宗同心协力为国担忧,七十六岁时去世。他的

第64章 虞陆张骆陆吾朱传(三)[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