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72章 陆逊传(四)[2/2页]

白话三国志 诗韵拾梦人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却顺应天命登上皇位,可天下还没统一,坏人到处都是,朕日夜都在担忧,连睡觉都不安稳。您天生聪明睿智,品德高尚显耀,一直担任上大将军,辅佐国家平定危难。立下超凡功劳的人,理应得到盛大的恩宠;身怀文武之才的人,必然要承担国家的重任。从前伊尹辅佐商汤兴盛,吕尚帮助周朝强大,朝廷内外的重要职务,您其实一人都担起来了。现在任命您为丞相,派持节守太常傅常去授予您印玺绶带。希望您能进一步彰显美德,继续成就美好的功绩,恭敬地服从君王命令,平定安抚天下四方。啊!您要总管三公的事务,教导文武百官,能不谨慎吗?请您努力吧!您之前担任的州牧、都护,以及掌管武昌事务的职务,还像以前一样兼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在这之前,太子和鲁王两宫都还没确定最终地位,朝廷内外的官员,很多都打发自己的子弟去宫里侍奉太子或鲁王,想借此攀附权贵。全琮把这事告诉了陆逊,陆逊却说:“子弟们要是真有才华,根本不用愁没机会被任用,不该私下托关系去谋求荣华富贵;要是没什么本事,这么做最终只会招来灾祸。而且我听说太子和鲁王势力相当,迟早会产生矛盾、互相争斗,这是古人最忌讳的事啊。” 全琮的儿子全寄,后来果然依附鲁王,还经常在背后挑拨离间,制造太子和鲁王的矛盾。陆逊特意写信给全琮,说:“您不学金日磾(汉武帝时贤臣,坚决不纵容儿子犯错)管教儿子,反而一直纵容全寄,最后肯定会给您家带来灾祸。” 全琮不仅没听进去,反而因为这事和陆逊产生了隔阂。
     后来朝廷里开始有太子地位不稳的议论,陆逊赶紧上疏劝谏:“太子是皇位的正统继承人,地位应该像磐石一样稳固;鲁王是藩属之臣,待遇和地位应该和太子有差别,这样两人各得其所,朝廷上下才能安定。臣恭敬地叩头流血,把这些话禀报给陛下。” 他接连上了三四封奏疏,还请求亲自到都城,想当面和孙权辩论嫡庶的区别,来纠正朝廷的过失。可孙权根本没答应他的请求,反而把陆逊的外甥顾谭、顾承、姚信,都因为亲近依附太子的罪名,无辜流放外地。太子太傅吾粲,也因为多次和陆逊通信,被抓进监狱处死。孙权还多次派宫中使者去责备陆逊,陆逊又气又恨,最后生病去世,享年六十三岁。他家里没有多余的财物,一生清廉。
     早些年,暨艳提出整顿官员选拔制度的议论,陆逊就劝过他,说这么做肯定会招来灾祸。他还对诸葛恪说:“在我之上的人,我一定会恭敬地和他们一起进步;在我之下的人,我就尽力扶持他们。可现在看您,气势上压制上级,心里轻视下属,这可不是安定德行的根基啊。” 还有广陵人杨竺,年轻时就出了名,陆逊却断定他最终会失败,还劝杨竺的哥哥杨穆和杨竺分家,划清界限。陆逊对人的预判,向来就这么准。他的长子陆延早早就去世了,次子陆抗继承了他的爵位。孙休在位时,追封陆逊谥号为 “昭侯”。
     陆抗,字幼节,是孙策的外孙(陆抗母亲是孙策的女儿)。陆逊去世时,陆抗才二十岁,被任命为建武校尉,统领陆逊留下的五千兵马。他护送父亲的灵柩回到东边故乡安葬,之后又到都城建业谢恩。孙权拿出杨竺揭发陆逊的二十件事来质问陆抗,还禁止他和宾客见面,派宫中使者当面盘问。陆抗一点都不慌乱,不管问什么,都一条一条清晰地回答,孙权的怒气才渐渐消解。
     赤乌九年,陆抗升任立节中郎将,和诸葛恪调换驻守地,去柴桑驻守。陆抗离开之前,把原来驻守地的城墙、堡垒都修缮完好,房屋也重新修整,就连军营里的住处、桑树果树,都不许随便损坏。诸葛恪进驻后,看到营地整整齐齐,像新的一样。可诸葛恪之前在柴桑的营地,却有不少损坏,诸葛恪心里特别惭愧。
     太元元年,陆抗到都城治病,病好后准备返回驻地,孙权流着泪和他告别,说:“我之前听信谗言,和你父亲之间的君臣大义没能坚持到底,这事让我很对不起你。之前问你的那些材料,我已经全都烧了,不会让别人看见。”
    喜欢。
  

第72章 陆逊传(四)[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