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74章 陆逊传(六)[1/2页]

白话三国志 诗韵拾梦人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有人认为陆抗和羊祜这样做,是丧失了臣子的气节,对两人都提出了批评。习凿齿对此评价:“讲道理的人能得到天下人的拥护,讲诚信、行仁义的人能被众人尊崇。就算天下大乱、道义沦丧,奸诈权谋横行,那些靠武力横行、只有奴仆般小聪明的人,也没有不依靠‘信义来建功立业,反而能抛开信义独自成事的。所以晋文公退避三舍,原城百姓主动归顺;穆子围攻鼓国,用道义劝降;冶夫献上计策,费国百姓主动归附;乐毅放缓攻打齐国的速度,美名长久流传。看这些人制服敌人、取得胜利的方式,哪里只是靠武力和欺诈呢!当时魏、蜀、吴三国鼎立已经四十多年,吴国人没法越过淮河、沔水向北进攻中原,晋国人也没法跨过长江向南争夺利益,就是因为两国实力相当、智谋相近,谁也没有足够的道义优势压倒对方。损害别人来让自己获利,不如让自己获利而不损害别人;靠武力震慑对方,不如靠德行让百姓归顺。连普通人都不能靠武力征服,更何况是一个国家呢?靠武力征服都不如靠德行招抚,更何况是无法用武力制服对方的时候?所以羊祜推行统一天下的大略,思考止息战乱的方法,让百姓生活安定,平等地施加恩惠,用仁义之网收服强大的吴国,用兼爱思想改变残暴的习俗,让百姓改变看法,在长江以南实现不用打仗的平和。所以他的好名声能传播开来,百姓像背着孩子一样来归附;连相邻的敌国,都能互相讲道义、谦让。东吴自从和敌国对峙以来,从来没有过这样的景象。陆抗看到吴国国小、君主残暴,而晋国的德行却越来越兴盛,晋国人不断积累善行,自己这边却没有稳固国家的办法,百姓心里怀念敌国的恩德,全国上下都有背弃君主的想法。他想靠自己的力量稳定民心、安定内外,在国家衰弱的情况下对抗强大的晋国,最好的办法就是像羊祜那样推行信义,来和晋国抗衡。这样既能让晋国的德行没法凌驾于吴国之上,又能让吴国的善举传播开来,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弘扬长远的风气,在朝堂上就能击退敌人,在谋划中就能胜过对方,不用靠武力就能让敌人屈服,不用靠坚固的城池就能保卫国家,用信义打动敌国,用真诚延续从前的君子之交。哪里是像小人那样用欺诈来危害贤人、图求个人名声、贪图别人的重视,却对敌人的真心归附毫无防备呢!由此可见,固守边界、保卫国土,只要一个士兵就能做到;用阴谋诡计互相危害,是小人干的事;靠积累欺诈来防备别人,是奴仆般的小聪明;靠武力取胜来求得安定,是明智之人看不起的做法。贤人君子之所以能拯救乱世、留下榜样,选择推行信义而不是靠武力欺诈,就是因为这种方式的格局更宏大啊。)
     后来陆抗又被加封为都护。他听说武昌左部督薛莹被抓进监狱,赶紧上疏劝谏孙皓:“贤才是国家的珍宝,是江山社稷的贵重依靠,政务能有条理地推进,朝堂能清明和睦,全靠他们。从前大司农楼玄、散骑中常侍王蕃、少府李勖,都是当世人中的精英,一时之间的杰出人才。他们一开始都受到陛下的宠爱,在朝中担任要职,可没过多久就接连被处死,有的家族被灭、祖庙断绝祭祀,有的被流放到荒凉边远的地方。《周礼》里就有赦免贤人的规定,《春秋》中也有宽恕善人的道理,《尚书》更是说:‘与其杀死无辜的人,宁可犯不按常规办事的过错。可王蕃等人的罪名都还没查清,就被处以死刑,他们心里怀着对国家的忠诚,身体却遭受极刑,这难道不令人痛心吗!而且人死后已经没有知觉,可他们的尸体还要被焚烧丢弃,扔进江河里漂流,这恐怕不是古代贤君传下的正规法典,也该是甫侯制定刑罚时特意告诫要避免的做法。所以百姓都为此哀伤惊惧,官吏士人也共同悲痛。王蕃、李勖已经死了,再后悔也来不及了,臣真心希望陛下能赦免楼玄,把他召回来。可最近又听说薛莹突然被逮捕关押。薛莹的父亲薛综,曾在先帝孙权手下担任纳言,辅佐过文皇帝孙和;到薛莹继承家业,他在朝中严格要求自己的名声品行。现在他犯的罪,其实是可以宽恕的。臣担心有关部门没查清

第74章 陆逊传(六)[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