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登,字子高,是孙权的长子。曹魏黄初二年(公元 221 年),曹丕封孙权为吴王,孙权随即任命孙登为东中郎将,还封他为万户侯。可孙登以身体不适为由,推辞了这份封赏。就在这一年,孙登被正式立为太子。孙权特意为他挑选了老师,还选拔了一批优秀人才做他的伴读和朋友,诸葛恪、张休、顾谭、陈表等人就是通过选拔来到孙登身边的 —— 平时他们陪着孙登读《诗》《书》,外出时则跟着一起骑马射箭,形影不离。
孙权想让孙登读《汉书》,好了解近代的历史变迁。当时张昭精通《汉书》,还有一套系统的讲解方法,可孙权又不忍心频繁麻烦这位老臣。于是他想了个办法,让张休跟着张昭学习《汉书》,学会后再回来教给孙登,这样既让孙登学到了知识,又不用过多打扰张昭。
孙登对待身边的官员和下属,一点架子都没有,几乎用平民之间的礼仪和大家相处。他经常和诸葛恪、张休、顾谭等人同乘一辆车,有时甚至挤在一个帐篷里睡觉,完全不讲究身份高低。太傅张温看在眼里,就对孙权说:“中庶子这个官职,是太子身边最亲近的职位,要经常陪太子讨论问题、应对事务,必须得用品德优秀、才华出众的人。” 孙权听了这话,就任命陈表等人担任中庶子。后来又觉得中庶子的礼仪太拘谨,特意下令让他们不用严格遵守繁文缛节,整理好衣冠后坐下陪伴即可。
黄龙元年(公元 229 年),孙权正式称帝,孙登也随之被立为皇太子。孙权还为他安排了 “四友”:诸葛恪任左辅,张休任右弼,顾谭任辅正,陈表任翼正都尉。除此之外,谢景、范慎、刁玄、羊衟(衟,读音同 “道”)等人也都成了太子府的宾客 —— 当时的东宫,简直成了人才聚集地,号称 “多士”。
(《吴录》记载:范慎,字孝敬,是广陵人。他对信任自己的君主忠心耿耿,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也相处得十分深厚,当时的人都觉得他很荣耀。范慎写过二十篇论着,取名叫《矫非》。后来他担任侍中,又外调补任武昌左部督,治理军队时纪律严明、井井有条。孙皓迁都时,特别忌惮范慎,还下诏书说:“范慎功勋和品德都很卓越,是我敬重信赖的人,应该让他担任上公之职,不辜负大家的期望。” 于是任命范慎为太尉。可范慎觉得自己长期担任将领,已经身心俱疲,就借口年老体弱推辞了。士兵们都舍不得他,整个军营的人都为他流泪。范慎在凤凰三年(公元 274 年)去世,他的儿子范耀继承了爵位。刁玄是丹杨人,羊衟是南阳人。
《吴书》记载:羊衟刚开始担任中庶子时,才二十岁。当时廷尉监隐蕃到处结交豪杰,连卫将军全琮等人都对隐蕃倾心相待,唯独羊衟和宣诏郎、豫章人杨迪拒绝和隐蕃来往,当时的人都觉得很奇怪。后来隐蕃果然发动叛乱,大家这才佩服羊衟和杨迪有先见之明。
《江表传》记载:孙登曾让侍中胡综给身边的宾客好友写评语,胡综写道:“才华卓越、超过众人的,是诸葛恪;能精准把握时机、探究深奥道理的,是顾谭;辩论时思路清晰、能解开疑难的,是谢景;钻研学问、能鉴别精微之处,和孔子的弟子子游、子夏水平相当的,是范慎。”
羊衟看了之后,私下反驳胡综说:“诸葛恪(字元逊)有才华但不够稳重,顾谭(字子嘿)心思缜密却心胸狭窄,谢景(字叔发)能言善辩却言辞浮华,范慎(字孝敬)见识深刻却眼界不宽。” 羊衟的评价句句都有针对性。可他最终也因为这些话得罪了人,诸葛恪等人都不再亲近他。后来这四个人果然都遭遇了失败,吴国人都说羊衟的话很灵验。羊衟最后官做到桂阳太守,去世时仍在任上。)
孙权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后,征召上大将军陆逊来辅佐孙登,让孙登镇守武昌(今湖北鄂州),同时掌管太子府和朝廷留在武昌的事务。孙登有时候会出去打猎,要是需要经过田间小路,他总会特意绕开良田,绝对不踩坏庄稼;到了休息的地方,也会专门挑选闲置的空地,从来不愿给百姓添麻烦。
有一次,孙登骑马外出,突然有一颗弹丸从身边飞过。手下人立刻四处搜寻凶手,很快发现一个人手里拿着弹弓、身上
第76章 吴主五子传(一)[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