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带着弹丸,大家都认定他就是打弹丸的人。可这人坚决不承认,手下人气得想动手打他,孙登却拦住了。他让人把刚才飞过的弹丸找过来,和这人身上的弹丸对比,发现两颗弹丸大小、样式都不一样,于是当场把这人放了。
还有一次,太子府里一个装水的金马盂丢了,后来查到是身边的侍从偷的。孙登不忍心惩罚这个侍从,只是把他叫过来责备了几句,然后让他回老家去了,还特意叮嘱身边的人不要把这件事传出去。
后来孙登的弟弟孙虑去世,孙权因为伤心过度,连饮食都减少了。孙登听说后,日夜兼程赶路,一直到赖乡(地名)才赶上孙权,他立刻求见父亲。见到孙权后,孙登一边陪着流泪,一边劝谏说:“弟弟生病去世,这是天命,咱们也没办法。现在北方还没统一,天下百姓都盼着您能统一天下,大家像仰望上天一样敬重您。可您却因为思念弟弟,连御膳房准备的饭菜都减少了,这已经超过了礼制的规定,臣心里实在担忧不安。” 孙权听了孙登的话,才开始恢复正常饮食。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孙登在孙权身边待了十多天,孙权想让他回武昌。孙登恳切地请求留下,说自己已经很久没在父亲身边尽孝,作为儿子有失职之处;又说陆逊忠诚勤勉,有他在武昌镇守,完全不用操心。孙权听了这话,就同意让孙登留在建业。
嘉禾三年(公元 234 年),孙权亲自率军征讨新城(今安徽合肥附近),让孙登留守建业,全面负责后方的事务。当时年成不好,粮食歉收,还出现了不少盗贼。孙登于是上奏朝廷,制定了一系列法令,用来防御盗贼、稳定秩序,这些法令精准地抓住了制止奸邪的关键,效果非常好。
起初,孙登的生母出身低微,而且很早就去世了。徐夫人(孙权的妻子之一)在孙登小时候对他有养育之恩,后来徐夫人因为嫉妒其他姬妾,被孙权废黜,安置在吴郡(今江苏苏州)。当时步夫人最受孙权宠爱,步夫人赏赐给孙登的东西,孙登不敢推辞,总是恭敬地接受。可每当徐夫人派使者来,送来的衣服他一定会先洗澡,然后再郑重地穿上,以此表达对徐夫人的敬重。
当年孙登被立为太子时,曾推辞说:“根本确立了,道义才能产生。要立太子,应该先立皇后(指徐夫人)。” 孙权反问他:“你的母亲在哪里?” 孙登回答:“在吴郡。” 孙权听了之后,半天没说话。
(《吴书》记载:孙登的弟弟孙和很受孙权宠爱,孙登对孙和既亲近又敬重,像对待亲哥哥一样,还常常有把太子之位让给孙和的想法。)
孙登在太子之位上一共坐了二十一年,三十三岁时去世。临终前,他写下奏疏说:“臣没什么才能,却身患重病,自己知道身体微弱,恐怕很快就要离世了。臣不是可惜自己的性命,只是想到从此不能再侍奉供养陛下,死后只能被埋在土里,再也不能瞻仰皇宫,朝拜陛下,活着对国家没什么贡献,死了还让陛下增添深重的悲伤,一想到这些就哽咽不止。臣听说生死自有天命,寿命长短由上天决定,周朝的晋悼公、孔子的弟子颜回,都有上等的才智,却还是早早去世,何况臣愚昧浅陋,寿命已经超过了他们,活着是国家的继承人,死后还能享有荣耀的地位,对臣来说已经足够了,又有什么可悲伤怨恨的呢!
现在天下大事还没平定,逃亡的贼寇还没讨伐,各国百姓都殷切期盼,把性命寄托在陛下身上,处境危险的人盼望安定,身处乱世的人渴望治理。希望陛下忘记臣的生死,割舍对臣的骨肉恩情,修习黄老的养生之术,好好保养精神,多吃珍贵的膳食,广泛开阔思路,来奠定永久的基业,这样全天下的人都会依赖陛下,臣就算死了也没有遗憾。皇子孙和仁爱孝顺、聪明睿智,品德高尚纯正,应该早点确立他为继承人,来维系百姓的期望。诸葛恪才华谋略广博通达,有辅佐时政的才能。张休、顾谭、谢景,都通达机敏有见识决断,在朝廷内可以当作心腹,在朝廷外可以作为得力助手。范慎、华融有出众的气节,有国士的风范。羊衟能言善辩,有奉命出使应对的才能。刁玄宽厚豁达,志向行为符合道义。裴钦知识渊博记忆力强,文采足够任用。蒋修、虞翻,志向气节明确。
喜欢。
第76章 吴主五子传(一)[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