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齐,字公苗,是会稽郡山阴县(今浙江绍兴)人。(虞预所着《晋书》记载:贺家原本姓庆。贺齐的伯父贺纯,是精通儒学的知名学者,汉安帝时期担任侍中、江夏太守。后来贺纯辞官,和江夏人黄琼、广汉郡人杨厚一起,被朝廷用公车征召入朝。因为要避汉安帝父亲孝德皇的名讳(“庆” 与 “皇” 音近,具体避讳细节因史料记载略有差异),才把 “庆” 姓改成了 “贺”。贺齐的父亲贺辅,曾担任永宁县县长。)
贺齐年轻时在郡府当差,后来被任命为剡县(今浙江嵊州)县长。当时剡县有个叫斯从的小吏,仗着自己行事豪横、结交了一批江湖势力,经常干违法乱纪的事。贺齐早就想整治他,身边的主簿赶紧劝道:“斯从是本地的大族子弟,连山里的越人都依附他。您今天要是治了他的罪,明天这些人肯定会带兵来闹事!” 贺齐听完怒火中烧,当场就下令把斯从抓来斩了。
斯从的族人亲戚得知消息后,立刻互相联络,凑了一千多人,举着兵器就来攻打县城。贺齐毫不慌乱,带着县里的官吏和百姓,打开城门主动出击,一下子就把这群人打得大败,他的威名也从此传遍了山越部落。后来太末(今浙江龙游)、丰浦两地的百姓发动叛乱,贺齐又被调任太末县长。到任后,他严惩作恶的坏人,扶持善良的百姓,只用了一个月,就把叛乱彻底平定了。
建安元年(公元 196 年),孙策来到会稽郡主持政务,经过考察,推荐贺齐为孝廉(汉代选拔官吏的重要科目,相当于获得了做官的资格)。当时原会稽太守王朗逃到了东冶(今福建福州),候官县(今福建福州闽侯县)县长商升起兵支持王朗。孙策派永宁县县长韩晏兼任南部都尉,带兵去征讨商升,同时任命贺齐为永宁县县长。可韩晏根本打不过商升,吃了败仗,孙策只好让贺齐接替韩晏,兼任南部都尉,继续领兵作战。
商升早就听说过贺齐的威名,心里发怵,赶紧派使者来请求结盟。贺齐趁机对使者晓之以理,把归顺和抵抗的利弊说得明明白白。商升听后,立刻送上自己的官印绶带,出城投降,还把军队驻扎到城外,以示诚意。可商升手下的贼寇头目张雅、詹强等人,不愿意跟着投降,反而联合起来杀了商升。张雅自称 “无上将军”,詹强则自称 “会稽太守”,继续和朝廷对抗。
当时贺齐的兵力很少,贼寇人数却很多,硬拼肯定打不过。贺齐只好暂时按兵不动,先稳住阵脚。没多久,他就发现张雅和自己的女婿何雄,因为争夺权力闹起了矛盾,两人互相不服气。贺齐抓住这个机会,让熟悉当地情况的越人暗中挑拨,故意放大两人的猜忌和隔阂,最后两人竟然带兵互相攻打起来。贺齐趁机率领军队发起进攻,一仗就把张雅的队伍打垮了。詹强的部下看到这情形,吓得魂飞魄散,詹强没办法,只好带着所有人投降了。
候官县的叛乱平定后,建安(今福建建瓯)、汉兴(今福建浦城)、南平(今福建南平)三地又乱了起来。贺齐领兵推进到建安,在这里设立了都尉府,这一年是建安八年(公元 203 年)。会稽郡从下属各县调来了五千士兵,每个县的士兵都由本县的县长带领,但全都归贺齐统一指挥。
当时叛乱的贼寇里,有洪明、洪进、苑御、吴免、华当五个人,每人都带着一万多户人家,在汉兴县一带联合驻扎;还有个叫吴五的,带着六千多户人,单独驻扎在大潭(今福建建阳附近);邹临则带着六千多户人,驻扎在盖竹(今福建建阳附近),这些贼寇的据点,都离馀汗县(今江西馀干,“汗” 读 “干”)不远。贺齐率军征讨汉兴的贼寇,大军要经过馀汗县。他考虑到贼寇人多,自己兵力少,要是孤军深入,后方没有援兵,很可能会被贼寇截断退路。于是他下令让松阳县(今浙江丽水)县长丁蕃留下来,驻守馀汗县,防备后方。
可丁蕃和贺齐本来是邻县的官员,觉得让自己当贺齐的下属、留下来防守,是件丢人的事,坚决不肯服从命令。贺齐见状,当场下令把丁蕃斩了。这一下,整个军队都被震慑住了,再也没人敢不服从命令。贺齐随后分兵留下防守,自己率领主力进攻洪明等人,连续打了好几场胜仗,把贼寇打得落花流水。在战场上,贺齐亲手斩杀了洪明,吴免、华当、洪进、苑御等人见状,只好纷纷投降。接着,贺齐又
第81章 贺全吕周锺离传(一)[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