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贯公、自立等。早年家贫辍学,16岁随乡人赴日本谋生,在横滨的中华会馆当佣工。工余自学,接触新学,思想日趋激进,尤其受梁启超《清议报》影响。1899年受聘为《清议报》助理编辑,结识梁启超。因主张激进革命,与保皇派渐生分歧,1901年被解职。同年与冯自由、冯斯栾等创办中国留日学生第一份革命刊物《开智录》,以白话文宣传自由平等思想,抨击清廷。因印刷依赖《清议报》社,遭梁启超施压停刊。
1901年赴香港,加入陈少白主持的革命党机关报《中国日报》,任记者、编辑。以笔名“仍旧”撰文,文风泼辣,鼓吹反清。
后来,他独立创办了多家报纸,有1903年的《世界公益报》,倡言“变专制为共和”,因言论激烈被迫辞职;1904年的《广东日报》, 自任主编,提出“以民主革命为宗旨”,发表《民族主义者种族主义之复仇论》等雄文。次年因资金困难停刊;1905年的《唯一趣报有所谓》(简称《有所谓报》)是其生涯巅峰之作。以粤语白话为主,栏目多样(新闻、粤讴、小说、漫画),面向市民阶层。旗帜鲜明支持反美拒约运动,揭露清廷腐败,发行量远超同期报纸。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因积劳成疾,感染鼠疫,于1906年病逝于香港,年仅36岁。孙中山亲题挽词:“革命巨子,舆论权威”,革命党人誉其为“中国无冕之王”。
他是白话革命的先驱,主张“文言不如白话”,在《有所谓报》大量使用粤语方言写作(如粤讴、班本、谐文),使文化程度低的民众也能理解革命思想,开近代方言办报先河。
他还是“报纸救国论”的实践者,认为报纸是“笔枪墨炮”,可“警醒国民,鞭挞腐恶”。其报刊以“敢言”着称,直面抨击清廷、保皇派及列强侵略。
他秉持通俗化传播的理念, 融合民间文艺形式(如龙舟歌、南音),创作《鸦片恨》《自由钟》等作品,使革命思想深入人心;推广视觉化表达,在《有所谓报》插入讽刺漫画,增强冲击力;坚持市民立场,关注民生疾苦(如苛捐杂税、华工受虐),将反帝反封建与市民利益结合。
他自身具有鲜明的民族民主思想,主张武力推翻清朝,建立共和制(“洗二百余年之秽垢,复四千余年之祖国”)。支持女权,反对迷信,批判封建伦理,倡导教育救国。 孙中山称其报刊“开智启民功不可没”,是同盟会成立前华南最重要的革命舆论阵地。打破精英话语垄断,推动报纸大众化,影响了后来广州、香港的市民报刊风格。
他的局限在于,虽主张彻底革命,但未形成系统理论;过度依赖个人才情,报纸经营多因资金或政治压力中断。
但是,不管其有什么局限,他坚定的革命意志、充沛的精力、惊人的才华,以及具体的办报理念,如白话文、通俗化、视觉化、市民化,都是王月生非常欣赏,并且能够给予远超这个时代的物质和理论支持的。
王月生需要在前世开辟自己的文宣阵地,建立一个长期的对社会进行潜移默化的文化出版集团,需要一个能够理解自己、跟随自己的革命伙伴。经过在后世的认真调研,哦,好吧,实话实说,是那个神秘网站有个发布任务的功能,他发布的在1900年的清朝建立一个文宣集团的任务被人高价拿下,项目建议书的第一项内容便是给出这个推荐人选。甚至还贴心地告诉他此人今年因与梁启超心生龃龉,而革命先行者的招揽尚未到来,是此人事业的空窗期,是最好下手的机会。于是,王月生此前便让负责日本方面的人去横滨与其接洽,初步表达了王月生合作办报的意向,并给出了丰厚的薪酬报价,以及此行的川资路费。
喜欢。
第320章 活用刘彻老梗和收取京城文物[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