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247章 设立王太子[2/2页]

曹操那些事 明州布衣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因废长立幼导致儿子内斗、势力崩塌,贾诩这是隐晦支持立长子曹丕。
     一次,曹操要出兵征讨,曹丕、曹植一同在路边送行。
     曹植当场称颂曹操的功德,言辞华丽、条理清晰,在场的人都投来赞赏的目光,曹操也十分欣慰。
     曹丕却因自己没什么文采,显得失意沮丧。
     这时,济阴人吴质凑到他耳边小声说:“魏王要上路了,您不用多说,只要流泪就行。”
     到了告别的时候,曹丕果真哭着下拜,送别曹操,曹操和身边的人都被感动得叹息流泪。
     从此,大家都觉得曹植虽然言辞华丽,但若论诚心,远不如曹丕。
     曹植向来放任本性做事,不刻意修饰自己的言行;而五官中郎将曹丕则懂得用手段经营自身形象,克制自己的本性,刻意展现出仁孝恭顺的样子,宫里的侍从和曹操身边的人都受他影响,纷纷在曹操面前称赞他。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曹操决定立曹丕为世子,并写下《立太子令》。
     告子文:汝等悉为侯,而子桓独不封,止为五官中郎将,此是太子可知矣。
     全文仅三十余字,以非正式文体直接告知诸子,通过对比曹丕任五官中郎将与其他兄弟封侯的差异,间接表明储君人选。
     曹丕能最终被立为世子,并非仅靠 “长子” 身份的天然优势,更在于他精准判断局势、主动经营形象,通过务实策略弥补了自身在文采、宠爱度上与曹植的差距。
     当然,曹操给予两个儿子的辅佐大臣也能窥见一二。
     曹丕的师傅是司马懿,辅佐大臣乃吴质,还有贾诩、崔琰等人的支持。
     曹植的支持者包括丁仪、丁廙、杨修等人,气质上与曹植都很符合。
     从后世的角度看,两相比较,曹丕显然已经在辅佐之人上占据一定的优势。
     加上曹植常常任性而行,不注意修饰约束自己,饮起酒来毫无节制,而曹丕善于采纳辅佐大臣的意见,一面运用计谋,一面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得到了许多支持。
     曹操其实好几次都想要立曹植为太子,但终究还是觉得曹丕更加合适。
     一方面是曹丕善于调整自己的定位,面对曹植的才华横溢,曹丕懂得以守正道来确立他的正统,而且会虚心请教身边的大臣,采纳他们的建议调整策略。这是身为帝王或者主公必不可少的品质,而不是狂妄和过分自信。
     另一方面曹丕善于抓住细节,并用感情共鸣的方式来与曹植对抗。这种善于扬长避短、打感情牌的能力,在统领部下中是必不可少的。光靠诗词歌赋,并不能让部下死心塌地,相反能恩威并施,才是帝王之道。
     第三方面,曹丕善于利用舆论拉拢人心,争取宫廷与大臣的隐性支持。舆论的重要性曹操一清二楚,当初关东联军讨伐董卓,后来的初入兖州招纳贤才,再到收复冀州击败袁绍等等,没有一次不借助舆论的力量。那些反对曹操的,臭骂曹操汉贼的门阀士族,也是依托舆论给曹操制造压力。
     最后,曹丕的狠辣远在曹植之上,帝王之家方寸之间就是国家大事,稍有偏差便会葬身大海,这也是帝王不可或缺的性格。
     综合上面四个方面的曹操最终决定,将曹丕立为王太子,也算是给曹魏集团一个稳定的根基。
    喜欢。
  

第247章 设立王太子[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