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252章 于禁投降[2/2页]

曹操那些事 明州布衣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bsp;例如曹操曾授予张辽假节,令其驻守合肥,指挥合肥驻军、斩杀违反军令的士兵;再例如刘备攻打汉中之时,张合临危受命,曹操当即赋予其假节。
     假节钺多为重大权责授权,通常是君主需要臣下总领一方、独当一面,才会授予。权力覆盖了军政全领域
     例如刘备进位汉中王后,授予关羽假节钺,令其镇守荆州。关羽可自主决定荆州的军事行动,如发动襄樊之战,可斩杀荆州辖区内违反军令的将领,即使是假节官员,无需事事向刘备请示,这也是关羽敢擅自北伐的核心权力依据。
     也就是说,于禁的权力远远超过其他五子良将。
     面对这样一位手中的核心统帅投降了敌军,任何一个君主都会有些愤恨不已。
     特别是在这么重要的襄樊地带。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原因。
     尽管于禁保全了三万将士的性命,但曹操看到了于禁投降后带来的严重影响。
     行军打仗最重要的是军中纪律和大军气势。
     先前在兵役制度中聊过,曹军中有明确的规定,凡叛逃者,妻子连坐,投降对于叛逃而言,几乎相同,对应的处罚也是如此。
     因为不能投降也不能叛逃,所以上阵之后,曹军的将士只有一条活路,奋勇杀敌。
     故而曹孙刘三方中,曹军的战斗力最为强悍。
     尽管在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十二月曹操采纳了高柔的建议,取消了逃兵连坐的机制,但对于投降者的处罚并没有改变,而且长期流传下来的治军之道也没有轻易改变,军中士卒依旧对叛逃和投降十分忌惮。
     此次于禁率三万大军投降,开了主帅下令投降的先河,是主帅的军令,并非士卒自身的决定。故而若是曹操想要以军规来处置全军士卒,那是站不住脚且不得人心的举动。
     要处置,也只能处置于禁一人。
     有此先河,若是今后再交战,一旦形势不妙,军中便会出现威胁主将投降以求生存的可能性,从而大大减弱士卒的斗志和战斗力。
     这才是曹操最为担忧的地方。
     所以从于禁投降那一刻起,他的命运几乎已经注定,没有第二条路。
     至于于禁本人,这个选择正确与否,后世人已经无法评判,毕竟当时的情形如何也只能从史书上寥寥数字中了解。
     唯一可以判断的是,于禁绝对不是想要逃避责任,当时统帅虽然是于禁,但七军到达樊城之后,指挥权已经交给了曹仁,屯兵在樊城以北地区的指令也来自于曹仁。
     面对于禁等人的困境,曹仁也没有选择出兵相救。
     因为曹仁心里也清楚,面对这样的水灾,他束手无策,出城就是送死。
     加上司马懿就说过:禁等为水所没,非战守之所失。
     汉水泛滥乃自然灾害,并不是于禁的过错。
     就算兵败,责任也怪罪不到于禁头上。
     所以于禁此举并不是规避责任,唯一的解释就是于禁想要保全那三万将士。
     曹操心中尽管不平,但也无可奈何。
     况且此时的曹操已经被头痛病困扰,无心多顾前方战事,更没有办法花大量的精力来应对此事,倒是后来的曹丕给这件事画上了一个句号。
    喜欢。
  

第252章 于禁投降[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