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蜂窝煤,是一种形状像蜂窝的煤制品。
     它由主要原料煤粉、黄土、石灰等,和水按一定比例混合,通过专门的煤机压制而成。
     之所以叫蜂窝煤,是因为煤块上贯穿的12或16个圆形孔洞,其形状似蜂巢。
     可别小瞧这些孔洞,这些孔洞大大增加了煤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其更容易燃烧,并让烟气更通畅地排出,提高了燃烧效率。
     这,就是朱祁镇搞的新花样。
     眼下,尽管煤炭早已开采使用,可在民间,大多数普通百姓所使用的,仍是各种木材。
     其实,纵观古代,大多数地区的森林覆盖率是呈逐渐下降态势的。
     比如黄土高原,秦汉时期森林覆盖率甚至超50%。
     比如北京周边,西山等地,有着大片大片原始森林。
     可是,木材用得快,长得却慢。
     皇家建宫殿需要木材,老爷们建府邸、园林需要木材,老百姓盖房子需要木材,生火烧饭也需要木材。
     甚至连人躺板板吃席,还特么的需要木材。
     于是,森林覆盖率就开始逐渐下降了,且不说黄土高原,光是北京周边,元明清三代几乎把树砍光了。
     有老照片显示,北京的城墙、长城等地,一片荒芜。
     有人会说北方降水少,可南方的老照片仍旧如此。
     从巩义宋陵到南京明孝陵,再到广州白云山,老照片里放眼望去,几乎没有几棵大树。
     好在,如今是大明前半叶,还没到晚晴那种究极内卷的破落模样。
     而安南,更是森林密布,草木丛生。
     不过,看着海防居民们大块大块烧那些在后世可以做实木家具的木头,朱祁镇心头仍在滴血。
     于是蜂窝煤的制造,便被提上了日程。
     一座蜂窝煤工坊迅速搭起了棚子,其核心设备是一台由蒸汽机驱动的冲压式成型机。
     工坊内,机器轰鸣。
     工人们首先将干燥的煤粉与一定比例磨细的黄泥混合均匀,为的是增加成型性和耐烧度,
     然后,将其倒入巨大的搅拌槽中,缓缓加入河水。
     蒸汽动力带动巨大的搅拌桨叶,将这些黑乎乎的原料充分揉合、搅拌均匀,形成具有一定湿度和黏性的混合料。
     接着,混合料被送入成型机的料斗。
     机器运动,模具下落,强大的压力将混合料压入特制的模具中,顶针同时打出十六个贯通孔洞。
     只需片刻,一个个结实、规整、乌黑发亮的蜂窝煤球便被顶出模具。
     一个个煤球,由工人用铁叉小心地移送到旁边的晾晒场地上,等待自然阴干定型。
     蒸汽动力带来的巨大压力,确保了每一个蜂窝煤球都结实耐烧,不易破碎,远非人力所能及。
     工坊日夜开工,成型的蜂窝煤球如黑色的士兵般整齐排列,一眼望不到头。
     煤球有了,如何推广入户,取代传统的柴灶和散煤炉,成了关键。
     朱祁镇深知,习惯的改变并非易事。于是,一项惠及百姓的推广计划出台了。
     “官坊新制蜂窝煤,
     火力强劲耐燃烧,
     烟少灰

第197章 蜂窝煤![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