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韩沧澜他们坐着最后一批船离开登州的同一天。
关外宁远城外,一片肃杀之意。
蓟辽总督督师辽东的洪承畴,于七月二十六日,率领八总兵,在宁远城外誓师,聚集了大明九边精锐的十三万大军,从宁远出发,浩浩荡荡的向锦州进军决战。
浩浩荡荡的行军队伍中,一顶华丽的大轿格外显眼,洪承畴端坐于轿中,抱持尚方宝剑,心情无比的沉重。
作为一军主帅,他比谁都清楚,此时并不是决战时机,可是朝廷偏偏在这个关键的节点催战,故而此行一直暗自里忧心忡忡。
自萨尔浒之后,其实明军在辽东就失去了大兵团野战能力。
比如袁崇焕经略辽东的宁锦之战,也是依城守战,再加上小规模的袭扰。
松锦之战时,洪承畴的作法与之并无二致,也是依托松山和杏山一带地利,利用小规模军队袭扰,维持小规模的战斗。
二者,都是在避免大兵团野战。
可是关外的壁垒战术,遇到了皇太极的挖沟长困之策,原来的应敌策略全然失效了,洪承畴更没有袁崇焕那样的好命。
更差的是,这时的明军还面临着双线作战,李自成张献忠东山再起,卷土重来,攻陷洛阳和襄阳此等重镇,围困开封,中原地区已经烂成了一锅粥。
明军的主力,此时偏偏都在关外洪承畴手中,关内无兵可用。
形势使然,后勤压力巨大,粮草不济,致使朝廷不得不做出决战的决定,希冀能够快点从关外抽身,只是谁没想到会败的这么惨,九边精锐,一朝尽丧,大明也进入了倒计时。
崇祯和朝廷催战,固然也是这次大败的原因之一。
可松锦之战已经打了一年多,如果按照洪承畴依托地利,维持小规模战斗和袭扰,避免大兵团野战的打法。
估计还可以再打三年,也打不出一个结果,不仅财政上能直接耗死大明,锦州也不用救援了,守军肯定都饿死了,还用的着救援么?这种打法实在是太拖延。
这里就是一个死结,无论怎么走,都是一个死局。
除非按照锦州围城初期,李俊业提出的应对方法,直接放弃锦州,退守宁远,如此虽然消极,但是能逃脱这个死结。
毕竟宁远直到大明灭亡前,都未被建奴攻克过,同时后勤压力也会骤减。
可是现在应该错过了最好的时期。
洪承畴人坐在华美的大轿中,坐垫暖和柔软,但他总隐隐觉得自己如同是坐在砧板上一样。
秋风瑟瑟,荒草连天。
乳峰山外,一支明军正浩浩荡荡的自南而来,正是宣府总兵杨国柱,八总兵中,他走在最前面,奉命先行攻打乳峰山西石门。
浩浩大军正穿行在山中,忽然山林中发出一炮响。
马上奔驰的杨国柱,暗道一声不好,回头时,四周山峰人头攒动,满山遍野都是建奴。
“不好,我军遇伏。”
山道蜿蜒,如一只长蛇般的队伍,还未来得及列阵,四周埋伏的建奴呼啸而至,彻底将他们包围。
“快快下马,
第695章 宁远誓师[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