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还在等我回去给她拍槐花。
     1960年2月15日:终于回家了。阿芸看见我带的盲杖,没哭,只是抱着我说“回来就好”。我把相机交给陈老板,让他帮忙保管。我不想让阿芸知道,我再也看不见她的样子了——我怕她难过。
     晓棠的眼泪滴在日记上,晕开了墨迹。原来外公不是不想拍照,而是再也看不见了;原来外婆说外公是木匠,是怕她知道外公失明的事,怕她心疼。她抓起木盒子,往杂货铺跑,眼泪模糊了视线,却跑得飞快。
     “陈老板!我找到了!”晓棠冲进铺子时,陈老板正坐在槐树下喝茶。她把日记递过去,声音哽咽:“我外公他……他失明了。”陈老板接过日记,翻了几页,眼眶也红了:“当年他把相机交给我时,只说‘等我女儿或孙女来要,就给她们,没说自己看不见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晓棠拿起相机,对着日记按下快门。这一次,取景器里的画面格外清晰:1960年的小院,外公坐在槐树下,手里拿着盲杖,外婆站在他身旁,把刚摘的槐花递到他鼻尖。“阿明,你闻,槐花开了。”外婆的声音温柔,外公笑着点头,伸手想摸外婆的脸,却不小心碰到了她的头发。
     “我看得见了……外公的脸。”晓棠的眼泪掉在相机上,镜头里的外公,眉眼和她记忆里外婆描述的一模一样——温和,爱笑,眼里藏着对外婆的疼惜。陈老板拍了拍她的肩:“你外公的秘密,其实是他对阿芸的爱。他怕她难过,所以藏了一辈子。”
     那天傍晚,晓棠用相机拍遍了杂货铺的每个角落:拍老槐树,看见1952年外公和外婆一起栽树的样子;拍柜台,看见1965年外公来取相机,却因为看不见,不小心碰倒了茶杯;拍铜铃,看见1970年外婆来杂货铺,问陈老板“阿明最近有没有来”,声音里满是牵挂。
     后来,晓棠辞掉了城里的工作,在杂货铺旁开了家小小的“回忆照相馆”。她用外公的相机,帮老城区的人“找回忆”:帮张奶奶拍旧手帕,看见1958年她和老伴结婚的场景;帮李爷爷拍旧钢笔,看见1963年他在课堂上教学生写字的样子;帮王阿姨拍旧唱片,看见1975年她和妹妹一起听邓丽君的歌,笑得前仰后合。
     每个来拍照的人,都会在相机里看见最珍贵的回忆,也会把自己的故事讲给晓棠听。陈老板说,这台相机之所以能拍出回忆,是因为里面装着太多人的爱——外公对外婆的爱,张奶奶对老伴的爱,李爷爷对学生的爱,还有无数人对旧时光的爱。
     一年后的春天,老槐树又开花了,雪白的花瓣落在照相馆的窗台上。晓棠抱着刚洗好的照片,坐在槐树下翻看。照片里,外公外婆站在槐树下,笑得温柔;张奶奶和老伴穿着婚纱,眼里闪着光;李爷爷站在课堂上,手里拿着粉笔……
     这时,一个穿校服的小姑娘跑过来,手里拿着个旧布娃娃:“姐姐,我能用你的相机拍一下我的娃娃吗?我奶奶说,这是我爷爷当年送给她的。”晓棠笑着点头,把相机递给她。
     小姑娘按下快门的瞬间,取景器里出现了1980年的小院:年轻的爷爷蹲在地上,给穿裙子的奶奶递布娃娃,奶奶接过娃娃,笑得像个孩子。“哇!我看见爷爷奶奶了!”小姑娘的叫声引来了路过的人,大家围在相机旁,看着里面的画面,脸上都露出了温柔的笑容。
     晓棠抬头看向天空,阳光透过槐树叶,洒在她脸上。她仿佛听见了外公的声音:“阿芸,你看,我们的相机,还在帮别人留住回忆呢。”她摸了摸相机,金属外壳暖暖的,像是外公的手。
     风又吹过,槐树叶“沙沙”作响,铜铃“叮铃”轻响,相机里的回忆,和现实里的笑声,混在一起,成了老城区最温柔的声音。晓棠知道,外公的秘密,从来都不是藏起来的爱,而是想让所有人都记得——那些爱过的人,那些温暖的事,永远都不会消失,它们会藏在时光里,藏在每一件旧物里,等着我们去发现,去珍藏。
     后来,晓棠把外公的日记和那些照片整理成书,书名叫做《槐树下的时光》。书的扉页上,她写了一句话:“有些爱,会变成时光的相机,把每一个温暖的瞬间,都拍成永远
    喜欢。
  

第210章 气死人了[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