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232章 他,必须赢[2/2页]

穿越大清之我是乾隆 凉拌日月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那些留洋的,查蒙古文书要对照沙俄商旅笔记,校西藏记载还翻西洋传教士信函,连藩属国的习俗都要扯上什么海外见闻,弄得不伦不类。”
     李安助教轻哼一声。
     “咱们这些人哪个不是十年寒窗考上来的?翰林院编修、国子监博士,论资历论学问,哪点不如他吴淑度?不过是圣上一时新鲜,让他占了个总领的名头。”
     国子监这些人并非没有能力参与编撰,只是打心底里不愿屈居吴淑度之下。
     当初国子监改制,这些科举出身的老学究本就对留洋学子“一步登天”耿耿于怀,如今见吴淑度竟放手让一众留洋归来的学子编撰会典,更是觉得折了脸面。
     “等他这次再不成,圣上必然会换帅。”周宏呷了口凉茶,眼底藏着算计,“到时候咱们接手,按‘经史子集的规矩重编,保管一次通过。”
     这话正说到众人心里,有人假意喝茶,实则冷眼旁观留洋学子忙碌的身影。
     见几名留洋学子为了考证苏禄国的稻种渊源,跑遍各地藏书楼找万历年间的《闽海商舶志》,周宏便对旁边人笑道。
     “白费力气,那些杂记哪比得上‘三通‘九通权威?等咱们接手,删去这些旁门左道,反倒清爽。”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吴淑度将这一切看在眼里,却只当未见。
     上次呈稿时,皇上特意问过:“为何国子监老人参与度不高?”
     吴淑度当时只说“众人分工不同”,却没提这些老学究的观望心思。
     其实早在编撰会典之初,国子监颇有威望的郑板桥博士便主动请缨加入,日日埋首梳理各朝礼法,连秦汉简牍里的乡约条文都逐字标注源流,专攻乐律的杭世骏博士也自请负责各地乐律差异,翻遍了滇粤地方志与藩属文书里的歌谣记载,连南掌国竹笛的音阶都与中原箫谱做了比对。
     只是这样抛开成见的国子监老人终究是少数,更多人仍在冷眼旁观。
     “诸位同僚,苏禄侨乡的贸易契约要配上同期闽粤海商的账簿,我记得中华公共图书馆有前朝的《海澄县志》,里面记了通商口岸的规矩,你们去找来对照。”
     吴淑度扬声安排任务,目光扫过角落里的周博士等人,“还有蒙古的冬储肉记载,需与晋商走西口的账本互证,谁熟悉晋地方志?”
     郑板桥立刻应声:“我来!去年编山西民俗志时,我见过前朝的晋商账簿抄本。”
     周宏身旁的几名学究动了动,却被周博士用眼神制止——他们还在等,等吴淑度失败的那一天。
     吴淑度拿起藩属文书箱里最后一卷南掌国记载,见其中“王室历法参照大明《大统历》”的记载旁,留洋学子已附上《明史·历志》的对应条目,不由得颔首。
     吴淑度忽然提高声音:“明日把增补后的‘风谣卷誊抄清楚,我亲自送往养心殿。
     圣上要的是‘民心典,不是‘文人典,咱们既要守住经史根基,也要容得下市井烟火、异域同源的实证——这点,谁都动摇不了。”
     角落里的周博士闻言,指尖微微收紧,他望着吴淑度案上那叠标注密密麻麻的校样,忽然有些心虚——若这次吴淑度真的成了呢?
     可转念又想到五次呈报的压力,便又硬起心肠:“等着吧,这‘民心典哪有那么好编,迟早要落到咱们手里。”
     窗外的蝉鸣愈发聒噪,编纂室里却泾渭分明,一边是留洋学子与郑博士、杭博士等人埋头校订的忙碌身影,一边是周宏等人冷眼旁观的沉默。
     吴淑度将最后一份校样归整好,知道这场无声的较量,不仅关乎会典的成败,更关乎新旧学问能否真正融成一股绳——而他,必须赢。
    喜欢。
  

第232章 他,必须赢[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