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插在琅勃拉邦的爪牙,巴不得把清国人赶出去,一步步蚕食王室的权柄。
他们嘴上说着“国将不国”,心里盘算的,从来都是如何踩着王室的尸骨,在暹罗的庇护下分一杯羹。
清国人固然是强援,却也藏着吞并之心,可眼下这局面,借天朝的刀先斩了这些内鬼,再徐图后计,总好过坐看暹罗的棋子在殿内翻云覆雨。
英塔松指尖的玉扳指轻轻摩挲着,目光掠过阶下那些低垂的头颅,冷意从眼底漫开——待新军练成,第一批要清剿的,便是这些打着“忠君”旗号的蛀虫。
……
暹罗王国(阿瑜陀耶王朝)。
国王波隆摩阁坐在饰满金箔的宫殿里,指尖捏着一封来自琅勃拉邦的密函——那是琴占塔冯的心腹辗转送来的,字里行间满是对清国势力渗透的愤懑,更隐晦提及愿以川圹玉石矿的长期开采权换取暹罗的“军事援助”。
波隆摩阁将密函凑到烛火边,看着字迹在火焰中蜷曲成灰,嘴角勾起一抹冷峭的笑意。
琅勃拉邦的内斗恰是暹罗向东北扩张的契机,扶持那些野心勃勃的贵族,既能借他们之手阻滞清国势力南下,又能趁机将琅勃拉邦纳入暹罗的势力范围,何乐不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传谕边将,”波隆摩阁对侍立的将领吩咐,“给川圹再送去五百杆火绳枪和二十桶火药,动作隐晦点,别让清国人抓到把柄。”
将领领命退去,国防大臣武沙木罕随即躬身出列,声音带着几分凝重。
“启禀王上,缅甸那边乱局愈烈。
如今东吁王朝气数将尽,国内早已四分五裂——孟族起义军占了下缅甸的勃固,竟拥立僧人斯弥陶佛陀吉帝为王,与上缅族政权公然对峙,阿瓦城(东吁王朝首府)的缅族王室困守一隅,既要应付印度曼尼普尔王国的入侵,还要镇压桂掸族的起义,已是焦头烂额,东北的掸族土司趁机割据自立,更别提那些虎视眈眈西洋人,借着贸易的名义在沿海插足,把局势搅得愈发混乱。”
武沙木罕顿了顿,递上一份边报:“勃固的孟王已遣使来暹罗,愿以十船象牙、胡椒为礼,求我国暂借湄南河下游的商栈囤积粮草——说是要持久战,实则怕是想借我暹罗的地界窥伺边境。”
波隆摩阁指尖敲击着鎏金扶手,沉吟道。
“孟人与阿瓦人狗咬狗,本是好事,可勃固这胃口未免太大。
商栈可以借,但要派三倍兵力严守,只许卸货不许囤兵。
告诉孟王使者,暹罗不掺和缅甸内乱,但若敢越界半步,休怪刀枪不认人。”
武沙木罕躬身应是,又补充道:“只是东吁王朝也派了密使来,说愿割让掸邦东部三城,换我朝出兵牵制勃固。眼下两边都在拉拢,臣以为……”
“不必掺和。”波隆摩阁打断他,指尖猛地攥紧了腰间的玉坠,眼底闪过一丝野心。
“缅甸这锅粥煮得越烂越好。让孟族、缅族、掸族杀个你死我活,让那些西洋人也搅和进去——待他们两败俱伤,连拿起刀枪的力气都不剩时,暹罗的铁骑再踏过边境,一举吞并缅甸,将湄南河与伊洛瓦底江的沃土尽收囊中……!”
波隆摩阁顿了顿,目光转向东北方,语气添了几分凝重。
“清国前几年刚吞并后黎王国,如今又把爪子伸向了琅勃拉邦。
他们胃口越来越大,等清国掌控了琅勃拉邦,下一步必然是吞并万象、占巴塞,紧接着便是暹罗。
眼下,先让琅勃拉邦的内斗耗着清国的精力,让缅甸的乱局挡着西边的威胁。
我们则趁这间隙抓紧积蓄力量,多购置些西洋火炮,把都城的城墙再筑高两丈——待兵甲充足、火器齐备,届时,自然能坐收渔利。”
武沙木罕垂首领命,心中却暗叹,王上的算盘打得颇精,可这乱局,从来不是谁能轻易算尽的。
喜欢。
第243章 暹罗[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