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737章 真宗双面:糊涂君王的治世密码[1/2页]

嘻哈史诗看古今 111永恒的不死鸟1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第一章 澶渊城下的拉锯战
     景德元年深秋,契丹铁骑踏过黄河,一路烧杀抢掠,直逼澶州城下。消息传到汴梁,皇宫里的铜钟敲得人心惶惶,大臣们在朝堂上吵成一团,唾沫星子溅在金砖地上,混着香灰凝成了泥点。
     “陛下,契丹人势如破竹,不如南迁金陵暂避锋芒!”参知政事王钦若抖着花白的胡子,朝服上的玉带随着急喘上下起伏,手里的朝笏差点掉在地上。
     “胡说!”宰相寇准往前跨了一步,紫色官袍在一众官员中格外显眼,“陛下乃天子,岂能临阵退缩?当御驾亲征,鼓舞士气,定能击退契丹!”他说话时声音洪亮,震得殿梁上的灰尘簌簌落下,落在龙椅上的宋真宗赵恒头顶。
     赵恒穿着明黄龙袍,手指在椅扶手上轻轻敲打,龙纹雕刻的凸起硌得指尖发麻。他瞟了眼阶下争吵的大臣,又看向窗外飘落的梧桐叶,突然咳嗽起来,太监赶紧递上痰盂,他咳了半天,才喘着气说:“亲征……容朕再想想。”声音细弱,像被风吹动的烛火。
     当晚,赵恒翻来覆去睡不着。宫女端来的安神汤凉了又热,热了又凉,药渣在碗底沉淀成灰黑色,像他此刻乱糟糟的心绪。他披衣走到书房,看着墙上挂的《天下舆图》,契丹的疆域用红笔圈着,密密麻麻的箭头直指澶州,笔尖的墨迹还新鲜,像是刚画上去的。
     “陛下,寇宰相在外求见。”太监低声禀报。
     赵恒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让他进来。”
     寇准风尘仆仆地走进来,官袍上还沾着尘土:“陛下,前线急报,契丹主将萧挞凛中箭身亡,军心大乱,正是反击的好时机!”他把军报递上去,纸上的墨迹被汗水洇开,“只要陛下亲征,将士们定会奋勇杀敌!”
     赵恒捏着军报的手指微微颤抖,军报上的血迹已经发黑,散发着淡淡的铁锈味。他望着窗外漆黑的夜空,远处的更鼓声传来,敲得人心惊肉跳。过了半晌,他才缓缓点头:“好,朕……朕明日就启程。”
     御驾出发那天,汴梁百姓夹道相送。
     赵恒坐在龙辇里,撩开窗帘,见百姓们举着香烛跪在路边,有人哭喊着“陛下保重”,有人高呼着“击退契丹”。
     他心里一热,突然挺直了腰板,对车夫说:“加快速度,早日抵达澶州!”
     龙辇碾过青石板路,发出沉稳的声响,像是在宣告着什么。
     第二章 盟约背后的权衡术
     澶州城的城墙下,箭簇插得像刺猬的尖刺,城砖上的血迹冻成了暗红色。赵恒站在城楼上,寒风掀起他的龙袍下摆,猎猎作响。城下的宋军见御驾亲临,纷纷高呼“万岁”,声浪震得城砖都在发颤,连远处的契丹营寨都隐约传来骚动。
     “陛下,契丹遣使求见。”传令兵单膝跪地,甲胄上的冰霜融化成水,顺着铠甲缝隙往下滴。
     赵恒心里咯噔一下,转头看向寇准:“他们想干什么?”
     寇准眼神锐利:“定是粮草不济,想谈和。陛下稳住,咱们占着上风,谈判才有底气。”他拍了拍城垛上的箭镞,“萧挞凛一死,契丹军心动摇,再拖几日,他们不战自溃。”
     契丹使者被带到城楼时,还在强装镇定,皮帽上的雪沫落在地上,很快化成了水。他弯腰行礼,声音却带着颤音:“我主愿与大宋永结盟好,互不侵犯,只求陛下赐些粮草绢帛。”
     赵恒刚想开口,被寇准用眼色制止。寇准上前一步,冷笑一声:“结盟可以,但必须称臣纳贡,否则休怪我们不客气!”他指着城下的宋军,“你看我军士气正盛,若要开战,你们讨不到好处!”
     使者脸色发白,嘴唇哆嗦着说不出话。赵恒看着他慌乱的样子,心里突然软了:“称臣就不必了,两国平等相待即可。每年给些绢帛粮草,换边境安宁,也划算。”
     寇准急得跺脚:“陛下!”
     赵恒摆摆手:“朕意已决。”他看向使者,“回去告诉你们主上,每年绢二十万匹,银十万两,从此两国罢兵,互通贸易,如何?”
     使者喜出望外,连连点头:“多谢陛下!我主定会同意!”他磕了个头,转身匆匆离去,皮靴踩在雪地上,留下一串慌乱的脚印。
     寇准看着使者的背影,叹了口气:“陛下,这样太便宜他们了!”
     赵恒望着城下的积雪,积雪下的青草已经开始发芽。他轻声说:“打仗要死人的,百姓要受苦的。每年三十万,换边境百年安宁,值了。”他从袖中取出一块玉佩,放在城垛上,玉佩在阳光下闪着莹光,“朕要的是百姓安居乐业,不是穷兵黩武。”
     盟约签订那天,澶州城放起了鞭炮。宋军和契丹军隔着护城河互相招手,有士兵扔过去几袋干粮,契丹兵回赠了几匹骏马,雪地里响起久违的笑声。赵恒站在城楼上,看着这一幕,突然觉得心里的石头落了地,连寒风都变得不那么刺骨了。
     回营时,寇准还在念叨:“若再坚持几日,定能让他们称臣……”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赵恒打断他:“宰相可知,去年江南水灾,颗粒无收,百姓流离失所;今年北方大旱,粮食减产,国库本就空虚。若再打下去,粮草跟不上,受苦的还是百姓。”他从怀里掏出账本,上面密密麻麻记着各地灾情,“这笔账,朕心里清楚。”
     寇准看着账本上的朱批,字迹娟秀却有力,忍不住低下了头:“陛下圣明。”
     当晚,澶州城的百姓自发提着灯笼来到御营外,灯笼的光连成一片星海,映得夜空亮如白昼。
     赵恒推开帐篷帘,见百姓们跪在雪地里,有人捧着刚蒸好的馒头,有人端着热乎的茶汤,嘴里喊着“谢陛下赐太平”。
     他鼻子一酸,转身对太监说:“把这些食物分下去,让将士们也尝尝百姓的心意。”
     第三章 农田里的治世经
     澶渊之盟后,赵恒把精力都放在了民生上。开春那天,他没穿龙袍,带着几个侍卫,换上布衣来到汴梁城外的农田。老农李老汉正赶着牛耕地,犁铧翻起的泥土散发着腥甜的气息,田埂上的野草冒出嫩绿的芽尖。
     “老人家,今年的种子准备好了吗?”赵恒走上前,接过李老汉手里的鞭子,学着他的样子吆喝了一声,牛却不听使唤,差点把犁铧拖到沟里。
     李老汉赶紧抢过鞭子:“客官是城里人吧?这牛认生。”他拍了拍牛背,牛乖乖地往前走,“种子是准备好了,就是去年的麦种不顶用,亩产才两百斤,够不上税粮啊。”
     赵恒心里一沉:“怎么回事?是种子不好,还是方法不对?”
     李老汉叹了口气:“种子是官仓发的陈种,出芽率低;再说这灌溉也跟不上,去年天旱,河沟都见底了,眼睁睁看着庄稼枯死。”他指了指远处的水渠,渠底裂着大大的口子,像一张张干渴的嘴。
     回宫后,赵恒立刻召集大臣议事。他把在农田里的见闻一说,户部尚书立刻跪下:“陛下,官仓确实有陈种积压,是臣管理不善。”
     赵恒没发火,只是平静地说:“即日起,各地官仓清查陈种,全部更换新种,由朝廷拨款购买优质麦种、稻种,免费发给农民。”他顿了顿,又说,“还有灌溉,命人疏通河道,修建水渠,凡是参与修水利的百姓,都给粮食补贴。”
     大臣们面面相觑,有人小声说:“国库刚因澶渊之盟支出不少,再修水利、换种子,恐怕……”
     赵恒一拍龙案:“百姓是根本,农业是根基!没有粮食,再多的金银也没用!”他指着殿外的阳光,“春暖花开,正是耕种的好时候,不能耽误了农时!”
     很快,朝廷的新政策传遍全国。官差们赶着马车,把一麻袋

第737章 真宗双面:糊涂君王的治世密码[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