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57章 裁撤冗兵[2/2页]

北宋帝国兴亡史 海历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是自废武功终究不是那么容易的决定,何郯在这件事情上还要挣扎许久。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何郯这时候在想什么并不是文彦博所能知道的,他只知道自己现在成为了大宋的首相,而作为一个心中有着远大理想和抱负的人,权力越大就越有行动的欲望。在张尧佐这次升官事件中,文彦博对言官集团的所为不过是他权谋手段的一次牛刀小试,而他真正要做的是利国利民的大事。
     这年十二月,文彦博联合军方的首脑枢密使庞籍一同给赵祯上了一道奏疏,他们请求在陕西、山西和河北的戍边军卒中进行裁军。
     身为宰相,文彦博很清楚宋朝现在的问题和顽疾在哪里,那便是让北宋整个中后期都为之而困扰不已的冗兵、冗官和冗费。关于这一点,在此之前的范仲淹看到了,后来的王安石也看到了,往大了说,宋朝的官员只要不是个瞎子就都能看到。可是,为什么敢于提出和解决这些问题的人就那么几个呢?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本身就是旧有秩序的既得利益者。他们是官僚阶级,他们都领着丰厚的俸禄,解决冗官和冗费的问题不就是在让他们拿刀砍自己的树根吗?
     人性是可怕的,那些帝国的蛀虫最憎恨的就是范仲淹、文彦博和王安石这种人,因为这些人要断了他们的生路。蛀虫如此,那些所谓的帝国精英很多也是如此。国家有难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的利益不能受到侵犯,谁要砸他们的饭碗或是从他们的碗里抢肉吃,那他们绝对会跟这人拼命。
     文彦博当然深知这其中的利害,范仲淹和富弼的前车之鉴就在他的眼前,他自然不想重蹈覆辙。于是,相比范仲淹的大刀阔斧以及后来王安石的全盘推倒,文彦博在为宋朝进行治病时选择了小碎步前进——他首先拿军队开刀,而且力道有限。
     有鉴于西夏和辽国现在都元气大伤,文彦博便向赵祯直言边关士卒当中有许多老弱,这样的人既耗费国家的军费又拖累了军队的战斗力,如果让他们全部返乡归农就既可省军费又能助力农业生产。可是,即便如此,文彦博的建议还是遭到了诸多官员的反对,他们纷纷力劝赵祯切不可行此事。这其中尤以守边的文臣和武将反对最为激烈,他们说这些老弱都是一群只识刀兵的粗人,而他们也不想回家务农,假如强行如此,那么这些人必然会因为没有了固定的收入而相聚为盗为匪进而为害一方。
     这些人为什么会反对?朝中的文臣们当然是怕死,担心裁军会减弱边防的防御实力,更害怕契丹人和党项人哪天会直接冲入开封端了他们的老窝。他们只知道人数就是战斗力,其他的一概不论也不知,所以裁军之事万不可行。那么,边关的那些文臣武将又是为什么要反对呢?除了上面的原因之外,如果削减兵员的名额,那么兵血从哪里去喝?空饷又从哪里去吃?
     面对朝廷内外此起彼伏的反对声浪,文彦博和庞籍再次合奏赵祯,他们在奏疏里以近乎怒吼的声音对赵祯说道:“如今国家财用紧缺甚至入不敷出,这里面的原因就在于军费开支太过庞大,可如今国家并无大的战事,如果再不精简军队,那这国家财政可就要被彻底拖垮了。倘若真的出现被裁军卒返乡后聚众为乱之事,那么祸乱之日起便是臣等头颅落地时!”
     有了宰相和枢密使的这等决绝之言,赵祯这才痛下决心下诏在缘边进行裁军:凡是年龄超标的、身高不足的、体弱多病的、身有残疾的,这些人统统放归乡里。如果没有田地,那么就降为军中杂役且只领之前一半的军饷。
     此令一出,单单只是驻守陕西的保捷军当中就有三万五千多人被放归乡里,这些人离开的时候不是痛哭流涕,而是喜极而泣,那些没能返乡的军卒则是不胜悲戚。史载:在籍者尚五万余人,悲涕,恨不得俱去。
     这三万多军卒的被裁撤为宋朝每年节省军费开支是多少?按照当时每个军卒每年70贯的耗费,这答案便是245万贯铜钱。换算成如今的人民币是多少?这个数字绝对让人瞠目结舌——14.7亿!
     需要说明的是,这仅仅只是陕西的情况。这次裁军随后在宋朝的各个缘边军营展开,最后宋朝总共裁简六万余名羸兵,另有两万余人因为没有土地而被降为军中杂役,他们的军饷也随之减半。合计下来,宋朝此次精简兵源共计为国家每年省下军费490万贯,折合人民币至少是29.4亿。
     既然说到这个事,我们不妨来说说宋朝的军费到底有多高,军械粮草我们不去核算,单说军饷。宋军高峰时期人数达到百万,按照这个数值来计算,百万宋军每年光是军饷就是7000万贯,这还是把军官当成普通士卒来算的。7000万贯多少钱?按照一贯铜钱等同于600元人民币计算,这笔钱就是420亿!
     请注意,这仅仅是军饷,军械、铠甲和战马的费用还并未算在其中。说冗兵是北宋背上的三座大山之一,这种说法其实一点也不冤。
     同理,这下知道为什么我们国家会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裁军百万了吧?
    喜欢。
  

第157章 裁撤冗兵[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