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60章 所谓仁宗[1/2页]

北宋帝国兴亡史 海历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借由郊祀大典之名,赵祯给朝中的几乎所有官员都进行了加官进爵,直到他忍耐了整整七天之后他才小心翼翼地给王守忠单独加了官,这位太监兄由景福殿使、武信军留后、入内都知加官为延福宫使、入内都都知。我没有口吃,这个“入内都知”和“入内都都知”是两个官职,后者多了一个“都”字,这意味着王守忠从此成了皇宫内宫里的头号大太监。
     任命发出,赵祯竖起耳朵侦听动静。很奇怪,什么声音也没有,此前跳得最高的言官们集体闭嘴。这让赵祯很是意外,于是他开始计划下一步行动,而且还得非常谨慎地行事。他的下一步行动是什么?还能是什么?当然是如何顺利地给张尧佐加官!
     为了这件事,赵祯最近简直快要疯了,而张贵妃基本上已经疯了:“陛下啊,大典已经结束这么久了,可我的叔父怎么还没有被加官啊?陛下呀陛下,你这是在存心欺骗你的心肝宝贝吗?你怎么可以这样啊?奴家我不想活了……”
     赵祯的心里这时候堪称一个苦不堪言,一边是张美人每天都在一个劲儿地给他撒娇施压,一边他却要顾忌一众言官的情绪。可以说,他在这件事情上不可谓不谨慎和小心了,直到郊祀大典结束三个月后他才突然下发了一道皇命: 三司使、户部侍郎张尧佐改任宣徽南院使、淮康军节度使、景灵宫使。资政殿学士、尚书左丞王举正兼任御史中丞,而原来任命的御史中丞田况接替张尧佐改任“权三司使”。
     同一天,赵祯下诏:“后妃之家,无得除二府之位。”
     这是什么意思?这就是说,类似于张尧佐这样的皇亲国戚此生永远不得担任宋朝的两府大臣。
     赵祯这样做本想同时安抚言官以及张贵妃,但最终他谁都没能安抚下来。首先便是张贵妃,她要给自己的叔父争取的官职是参知政事,可赵祯却直接斩断了她的妄想。
     张贵妃对此自然是又哭又闹,无奈之下,赵祯又给张尧佐加了一个“同群牧制置使”。这又是个什么官呢?简单说就是掌管宋朝马政事务的官员,但赵祯当然不会真的让张尧佐去管理宋朝的马政,这同样是一个有名无实的荣誉头衔。
     张尧佐这一下可就身兼“四使”了,而且每一个都能让宋朝的顶级大臣垂涎欲滴,但张贵妃这个欲壑难填的女人还是不能接受。几天后,赵祯又赐张尧佐的两个儿子张希脯和张及甫“并进士出身”。也就是说,他俩未经科考就直接成了宋朝的进士。
     上面这些事赵祯本可以一步到位,但为了照顾言官的情绪,他采取了分步骤实施,他每走一步都得看看言官集团的反应,直到最后实现温水煮青蛙的完美效应。可是,赵祯想错了,他这不是温水煮青蛙,而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捅马蜂窝。在他把张尧佐的两个儿子赐进士出身后,这个超级马蜂窝终于炸锅了!
     此时已经改任谏院知院的包拯怀着满腔的狂怒给赵祯上疏说道:“陛下你继位三十年来未尝有过失德,可如今你竟在五六年的时间内连续地为张尧佐加官,朝廷内外对此早就私议鼎沸,究其根源这都是你身边的那些女人和宰执大臣之过。想当初,太祖和太宗的亲舅舅终其一生也不过是一个节度使,雷有终平定蜀川叛乱也不过是一个宣徽使,李至是先帝的老师,从参知政事位置上退下来以后也只是一个节度使,钱若水、李士衡、陈尧咨、夏竦、郑戬,这些于国有过重大贡献的人后来封官也不过就是宣徽使或节度使,而且这些人没有一个人同时身兼“二使”,可你看看张尧佐这次却是同时被封为宣徽南院使、淮康节度使、景灵宫使,同群牧制置使。你这是在干什么啊?说到亲疏,张尧佐能和太祖太宗的舅舅杜审肇相比吗?说到功劳,张尧佐能和雷有终、李至、钱若水相比吗?张尧佐也真是一个不知羞耻的东西,他自己几斤几两能不清楚吗?这些官职和头衔他也有脸接吗?陛下下诏之日,天空昏暗气雾弥漫,这就说明上天也在为此而大怒。臣叩请陛下能够深明大义并少些儿女情长,张尧佐可以加官但不可如此恩重,宣徽使和节度使只能二者取其一。”
     诚然,身处在张贵妃和言官夹缝之中的赵祯为了做到两边都不得罪这次只给了张尧佐虚衔,这四个“使”都没有实权,可正如包拯所言,张尧佐何德何能能够身兼四使?潘美当年率领十万大军扫平南汉,如此灭国级的功劳回来后也不过才是一个宣徽使,他张尧佐又做了什么?再退一万步说,张尧佐不过是张贵妃的族叔,可李用和可是赵祯的亲舅舅,但李用和终其一生也没有张尧佐这般显贵。因此,无论从哪一点上来说,赵祯这一次都是在犯糊涂,即便他没有赋予张尧佐任何的实权。
     说到底,这一切都是那个在后宫里幽怨不断但又欲念滔天的女人在作祟。对于这个幼年丧父的女人,我本无意对其恶语相加,但她的种种行为都让人没法对其产生丝毫的好感。幸亏她是生活在宋朝,生活在这个皇权受到严格监管和限制的朝代,如若她是生在汉唐时期,那么有她这样的一个女人在身边,那个当皇帝的人想不成为昏君都很难。也幸亏她就张尧佐这么一个叔父且张尧佐就只有两个成年的儿子,要不然她简直恨不能把张家的男人全部安排进帝国的高层,就像汉朝那样由她张家人把持朝政和军政大权,而且她也不会去在意这些人到底是不是一个草包,只要姓张就行,只要她张家人全都飞黄腾达就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多说一句,这种只顾眼前小利、只追求一时之爽而毫不顾及后果更不考虑将来的女人从古至今比比皆是。如果有这样的贤内助,何愁家业不衰?
     当然,我这里不是要把所有的罪责都归咎于张贵妃这个女人身上,而评判一个人的功过与是非还是要看这个人到底做了什么,但张氏之所为如何定性这里已经无需多言。一个人先天的极度缺乏必会导致后天的无度索取,这样说可能太过绝对,毕竟我们每个人都具备圣贤的条件和要素,但这话放在张氏身上却是相当贴切。
     此时此刻,包拯在愤怒,张贵妃同样在愤怒,而赵祯则

第160章 所谓仁宗[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