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林野和苏晓立刻跟着奥马尔馆长赶到东边的沙丘,只见一个深约两米的盗洞刚刚挖成,旁边还散落着一把洛阳铲和几个编织袋。林野赶紧拿出信号检测仪,在盗洞周围采集信号,发现信号中有金属的成分,还有微弱的瓷器信号。
“他们可能想挖金属文物,比如铜镜、铜钱,还有瓷器,”林野分析道,“信号显示金属成分是铜质,很可能是唐代的铜钱,瓷器信号和越窑青瓷一致。咱们得赶紧清理这个盗洞,看看有没有文物被挖走,再顺着他们逃跑的方向找找,说不定能发现更多隐藏的盗洞。”
奥马尔馆长立刻联系当地警方,让他们在丛林周围设置关卡,同时安排队员清理新盗洞。苏晓蹲在盗洞边,用小铲子小心地清理泥土,没过多久,一枚残缺的铜钱就从泥土中显露出来。“是唐代的‘开元通宝!”苏晓兴奋地说,“虽然边缘有些锈蚀,但‘开元通宝四个字还能看清,和西安出土的唐代铜钱完全一样!”
经过一整天的清理和搜索,考古队在丛林边缘又发现了两个隐藏的盗洞,幸好都没有挖到文物。林野和苏晓用信号检测仪对这两个盗洞进行了全面检测,确定没有文物残留后,才让队员用沙土把盗洞填好,并在周围安装了信号监测设备。
“这些监测设备能实时传输信号,要是有挖土党靠近,设备就会发出警报,还能定位他们的位置,”林野对奥马尔馆长说,“咱们再教你们的队员怎么用便携式检测仪,以后定期在遗址周围检测,就能及时发现盗洞,保护文物安全。”
在沙卡莫拉遗址工作了一周,林野和苏晓不仅完成了遗址的信号采集和文物清理,还帮肯尼亚的考古队员建立了遗址保护的“信号监测系统”,培训了十名队员使用信号检测仪。离开遗址前,奥马尔馆长特意举办了一个简单的仪式,给林野和苏晓颁发了“拉穆岛遗址保护贡献奖”。
“谢谢你们!有了这个监测系统,还有你们教的技术,我们就能更好地保护遗址,打击挖土党了,”奥马尔馆长握着林野的手说,“明年我们计划对沙卡莫拉遗址的核心区域进行大规模发掘,希望你们能派团队来,继续帮我们检测和保护遗址,还能一起研究出土的文物。”
离开拉穆岛后,林野和苏晓跟着联合工作组前往坦桑尼亚的基尔瓦基斯瓦尼遗址,考察了另一处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港口遗址。这里出土了大量的中国宋代青花瓷,还有一些明代的永乐通宝铜钱,证明中坦交流的历史也十分悠久。
回到成都后,林野和苏晓立刻投入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数据库”“中肯海上文明交流”板块的建设中。他们将拉穆岛、基尔瓦基斯瓦尼遗址的数据与国内的汉代、唐代、宋代遗址数据整合,制作了“海上丝绸之路非洲段”专题页面,用动态地图展示从中国到非洲的海上航线,标注重要的港口和文物出土点;还加入了“遗址保护技术”子板块,详细介绍如何用信号检测仪和青铜罗盘监测盗洞、保护遗址,为非洲的遗址保护提供技术支持。
数据库更新上线后,受到了非洲各国文物保护机构的高度关注。南非、坦桑尼亚、埃塞俄比亚等国的文物部门纷纷联系联合工作组,希望合作开展遗址保护和数据采集工作,还邀请林野和苏晓去非洲举办遗址保护技术培训班。
一天下午,林野和苏晓正在整理“海上丝绸之路非洲段”板块的用户反馈,王院士突然来访。他手里拿着一份来自越南的合作邀请:“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希望和咱们合作,采集会安古城遗址的考古数据,那里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在东南亚的重要港口,出土了大量的中国汉代到清代的文物,最近还发现了疑似汉代的商船残体,但当地的土壤酸性强,文物保存状况不好,他们希望你们能帮忙检测文物的保存状态,还能一起研究中越海上交流的历史。”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苏晓翻出爷爷的笔记本,里面有一页提到“会安古城,汉船遗迹,东南亚之枢纽”,她兴奋地说:“爷爷早就提到过会安古城!那里是海上丝绸之路在东南亚的‘十字路口,要是能找到汉代的商船残体,就能完整还原海上丝绸之路的早期航线,还能了解汉代的造船技术。”
林野看着越南的合作邀请,点点头:“会安古城的文物跨越了多个朝代,从汉代到清代都有,能完整展现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而且帮助他们检测文物保存状态,也是咱们的责任,不能让珍贵的文物因为保存不当而损坏。”
郑队长也表示支持:“国家文物局已经同意了这个合作意向,下个月会派你们去越南参加合作洽谈会,顺便考察会安古城遗址。不过越南的气候湿热,土壤酸性强,你们要提前准备好文物检测的设备和保护材料,注意安全。”
出发前一天,林野和苏晓收拾行李时,把拉穆岛的汉代陶片照片、基尔瓦基斯瓦尼遗址的宋代青花瓷数据小心地放进背包,还带上了几台文物保存状态检测仪——准备帮越南的考古队员检测文物,提供保护建议。苏晓看着这些设备,笑着说:“从非洲到东南亚,咱们的数据库快要覆盖海上丝绸之路的所有重要节点了。爷爷们当年要是能看到这些,肯定会特别骄傲。”
林野握住苏晓的手,目光坚定:“海上丝绸之路是连接不同文明的‘蓝色纽带,咱们不仅要挖掘它的历史,更要守护它的未来。不管是在非洲、东南亚,还是其他地区,咱们都要尽最大努力保护文物,传承文明,让海上丝绸之路的故事永远流传下去。”
第二天一早,林野和苏晓背着青铜罗盘、带着数据采集设备和文物保护材料,跟着王院士、郑队长坐上了前往越南的飞机。飞机穿过云层,下方的南海像一块巨大的翡翠,远处的越南海岸线渐渐清晰。林野看着手里的会安古城遗址资料,心里满是期待——那里有海上丝绸之路在东南亚的遗迹,有与中国文明交流的证据,也有文物保护的重任在等待着他们。
飞机渐渐靠近岘港国际机场,远处的会安古城在阳光下像一幅古老的画卷。林野和苏晓收拾好东西,准备下飞机——会安古城遗址,我们来了!
飞机降落在岘港国际机场时,清晨的薄雾还未完全散去,远处的山茶半岛在云雾中若隐若现,空气中弥漫着湿润的海风气息。林野背着装有青铜罗盘、文物保存状态检测仪的背包,刚走出航站楼,就看到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的阮文雄馆长举着“中越海上丝路考古组”的牌子迎上来。他穿着一件浅灰色的衬衫,头发梳理得整齐,笑容温和,用带着越南口音的中文说:“欢迎你们来越南!会安古城的‘东河港区遗址上周有新发现,清理出了几块木板,疑似汉代商船的残体,不过土壤酸性太强,木板已经开始腐朽,我们正发愁怎么保护,你们的文物保护设备可算来了。”
苏晓快步走上前,递上一本《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数据库》的东南亚板块简介:“阮馆长,我们带来了中国汉代到清代的海上丝绸之路遗址数据,尤其是船舶遗迹的保护经验,希望能帮上忙。那些木板的材质有没有检测过?是不是和中国汉代的造船木材一致?”
阮文雄馆长接过简介,翻到船舶遗迹的页面,连连点头:“还没来得及详细检测,但从外观上看,木材的纹理和我在广州海事博物馆看到的汉代古船木材很像。会安古城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汉代的时候就有中国商船来这里,唐代更是热闹,很多中国商人在这里定居,现在古城里还有保存完好的‘中华会馆呢。”
坐上去会安古城的汽车,车窗外的越南乡村风光缓缓展开——成片的稻田泛着翠绿,水牛在田埂上悠闲地踱步,偶尔能看到穿着奥黛的越南姑娘骑着摩托车经过。阮文雄馆长指着远处的秋盆河说:“秋盆河是会安古城的母亲河,东河港区就位于秋盆河入海口,古代的商船就是沿着这条河进入会安,在这里装卸货物,再转运到东南亚其他地区。”
林野拿出青铜罗盘,轻轻放在膝盖上,罗盘的指针微微颤动,指向秋盆河方向:“我们的罗盘能检测出木材的保存状态,比如腐朽程度、水分含量,还能判断周围土壤的酸性强度,帮咱们制定针对性的保护方案。到了遗址,咱们先检测木板的保存状态,再采集周围的土壤样本。”
上午十点,车队抵达会安古城东河港区遗址。遗址位于秋盆河岸边,四周用铁丝网围了起来,几名越南考古队员正在用塑料布覆盖刚清理出的木板,旁边的临时实验室里放着各种检测设备。阮文雄馆长指着塑料布覆盖的区域说:“那就是疑似汉代商船残体的木板,一共三块,最长的有一米五,上面还能看到明显的榫卯结构,是典型的中国古代造船工艺。”
林野和苏晓立刻拿出文物保存状态检测仪,小心翼翼地靠近木板。检测仪的探头轻轻接触木板表面,屏幕上很快显示出数据:木材腐朽程度35%,水分含量28%,周围土壤pH值4.2——酸性极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情况比想象的严重,”林野皱着眉头说,“酸性土壤会加速木材腐朽,现在必须先中和土壤的酸性,再给木材做脱水加固处理。我们带了碱性缓冲剂和木材加固剂,可以先在木板周围的土壤中加入缓冲剂,降低酸性,再用加固剂渗透木材,防止进一步腐朽。”
苏晓则用3D扫描仪扫描木板的榫卯结构:“这榫卯结构是汉代典型的‘燕尾榫,和广州出土的汉代古船榫卯完全一致,进一步证明这些木板来自中国汉代的商船。扫描完成后,咱们可以建立木板的3D模型,即使木板最终腐朽,也能在数据库里保留完整的结构数据。”
阮文雄馆长看着检测仪上的数据,松了口气:“太好了!之前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处理,现在有了你们的方案,终于能保住这些珍贵的木板了。你们的3D扫描技术也很有用,以后游客就能通过数据库看到汉代商船的残体细节,了解中越海上交流的历史。”
接下来的三天,林野和苏晓带领越南考古队员对木板进行了系统的保护处理。他们先在木板周围的土壤中加入碱性缓冲剂,将土壤pH值调节到6.5左右;再用低压注射的方式,将木材加固剂渗透到木板内部,增强木材的强度;最后在木板表面覆盖一层透明的保护薄膜,防止水分和酸性物质再次侵蚀。
在保护木板的同时,林野和苏晓还在东河港区遗址展开了信号采集工作。当青铜罗盘靠近木板周围的土壤时,信号中检测出了汉代陶器的残片成分,还有微量的丝绸纤维——虽然纤维已经碳化,但通过信号对比,与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汉代丝绸纤维一致。
“这里不仅有汉代商船的残体,还有汉代的陶器和丝绸残留!”苏晓兴奋地说,“这证明当时商船上装载的货物不仅有瓷器,还有丝绸,进一步印证了会安古城在汉代海上丝绸之路中的重要地位。”
第四天下午,正当大家忙着整理数据时,越南考古队员突然跑来报告:“阮馆长,西港区发现了新的文物!是一个陶罐,上面有奇怪的花纹。”林野和苏晓立刻跟着阮文雄馆长赶到西港区,只见一个灰褐色的陶罐半埋在土壤中,罐身上刻着清晰的“水波纹”和“弦纹”。
“这是汉代的硬陶罐!”林野一眼就认了出来,“和拉穆岛、亚历山大港发现的汉代陶罐纹饰一致,是中国南方窑口的产品。你们看罐口的磨损痕迹,明显是经过海上运输造成的,说明这是从中国直接运过来的,不是本地仿品。”
阮文雄馆长看着陶罐,激动地说:“这是会安古城发现的第一件完整的汉代陶罐,太珍贵了!咱们一定要好好保护,把它放进数据库,让更多人看到中越汉代交流的证据。”
在会安古城工作了一周,林野和苏晓不仅完成了汉代商船残体的保护和东河港区的信号采集,还帮助越南考古队员建立了文物保护实验室,培训了五名队员使用文物保存状态检测仪。离开会安古城前,阮文雄馆长带着他们参观了古城里的中华会馆,会馆里保存着清代的匾额和石碑,上面记载着中国商人在会安的经商历史。
“会安古城现在还保留着很多中国元素,比如‘福建会馆‘广肇会馆,还有春节贴春联、端午吃粽子的习俗,”阮文雄馆长指着会馆里的匾额说,“这些都是中越文化交流的见证,和你们的数据库一起,构成了完整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图景。”
离开会安古城后,林野和苏晓跟着联合工作组前往泰国的宋卡府,考察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宋卡港”遗址。这里出土了大量的中国宋代青花瓷和明代的永乐通宝铜钱,证明中泰交流的历史也十分悠久。
回到成都后,林野和苏晓立刻投入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数据库”“中越海上文明交流”板块的建设中。他们将会安古城的汉代商船残体数据、陶罐纹饰、土壤检测报告整合到数据库中,制作了“海上丝绸之路东南亚枢纽”专题页面,用中、越、英三种语言展示会安古城的考古发现,还加入了“文物保护技术”子板块,详细介绍汉代商船残体的保护过程,为东南亚地区的文物保护提供参考。
数据库更新上线后,受到了中越两国文化部门的高度评价。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还专门举办了“中越海上丝绸之路文物展”,展出了数据库中的3D文物模型和考古照片,吸引了大量观众。
一天下午,林野和苏晓正在整理“中越海上文明交流”板块的用户反馈,周局长突然来到办公室。他手里拿着一份来自印度尼西亚的合作邀请:“印度尼西亚国家考古研究所希望和咱们合作,采集三保垄港遗址的考古数据,那里是郑和下西洋时的重要停靠港,出土了大量的明代文物,最近还发现了疑似郑和船队的船舶残体,但遗址位于海边,受潮汐影响严重,文物保护难度很大,他们希望你们能帮忙检测和保护。”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苏晓翻出爷爷的笔记本,里面有一页提到“三保垄港,郑和遗迹,南洋之印记”,她兴奋地说:“爷爷早就提到过三保垄港!郑和下西洋是明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巅峰,要是能找到船队的船舶残体,就能完整还原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还能了解明代的造船技术和航海路线。”
林野看着印度尼西亚的合作邀请,点点头:“三保垄港是郑和下西洋的重要节点,采集那里的数据,能填补数据库中明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部分空白。而且受潮汐影响的文物保护是咱们的强项,之前在会安古城、拉穆岛都有经验,肯定能帮上忙。”
郑队长也表示支持:“国家文物局已经同意了这个合作意向,下个月会派你们去印度尼西亚参加合作洽谈会,顺便考察三保垄港遗址。不过那里的潮汐变化大,你们要提前了解潮汐规律,准备好防水的检测设备,注意安全。”
出发前一天,林野和苏晓收拾行李时,把会安古城的汉代陶罐照片、宋卡港的明代铜钱数据小心地放进背包,还特意带上了防水型的青铜罗盘和文物保存状态检测仪——准备应对潮汐带来的潮湿环境。苏晓看着这些设备,笑着说:“从汉代到明代,从非洲到东南亚,咱们的数据库已经能完整展现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了。爷爷们当年要是能看到这些,肯定会特别欣慰。”
林野握住苏晓的手,目光坚定:“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贸易通道,更是一条文化交流之路、友谊之路。咱们不仅要挖掘它的历史,更要传承它的精神,让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的人都能通过数据库,了解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续写新时代的交流篇章。”
第二天一早,林野和苏晓背着青铜罗盘、带着数据采集设备和防水装备,跟着王院士、郑队长坐上了前往印度尼西亚的飞机。飞机穿过云层,下方的南海渐渐变成爪哇海,远处的印度尼西亚群岛像一串绿色的珍珠散落在海上。林野看着手里的三保垄港遗址资料,心里满是期待——那里有郑和下西洋的遗迹,有明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证据,也有文物保护的重任在等待着他们。
飞机渐渐靠近三宝垄机场,远处的三保垄港在阳光下泛着粼粼波光。林野和苏晓收拾好东西,准备下飞机——三保垄港遗址,我们来了!
喜欢。
第2250章 尸易无限(155)[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