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2251章 尸易无限(156)[1/2页]

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 姒洛天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飞机降落在三宝垄机场时,午后的阳光透过舷窗,在停机坪上洒下斑驳的光影。远处的爪哇海波光粼粼,海风带着咸湿的气息扑面而来,林野背着装有防水型青铜罗盘和文物检测仪的背包,刚走出航站楼,就看到印度尼西亚国家考古研究所的阿古斯所长举着“中印尼郑和遗迹合作组”的牌子,正朝着他们挥手。阿古斯所长穿着一件印有“郑和下西洋”图案的T恤,皮肤黝黑,笑容爽朗,用流利的英语说:“欢迎你们!三保垄港的‘郑和锚地遗址上周又有新发现,清理出了一块带有铁铆钉的木板,疑似明代船舶残体,但最近潮汐频繁,海水倒灌进遗址区,木板都泡在水里,再不想办法,恐怕就要腐朽了。”
     苏晓快步迎上去,递上一本《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数据库》的明代板块画册:“阿古斯所长,我们带来了中国明代造船遗址和船舶文物的数据,还有防水型的检测设备,专门应对潮湿环境。那块木板的铁铆钉还完好吗?能不能通过铆钉判断船舶的年代?”
     阿古斯所长接过画册,翻到明代船舶铆钉的页面,眼睛一下子亮了:“太像了!遗址里的铁铆钉和画册上的一模一样,都是明代船舶常用的‘方头铆钉。三保垄港是郑和下西洋的重要停靠港,当地还流传着郑和船队在这里补给、维修船舶的传说,要是能确定这块木板是郑和船队的,就能把传说变成史实了!咱们先去遗址附近的工作站,晚上我带你们去吃当地的‘巴东牛肉,咱们边吃边聊遗址的情况。”
     坐上去工作站的汽车,车窗外的三宝垄街景缓缓展开——道路两旁的芒果树和椰子树郁郁葱葱,彩色的木屋错落有致,偶尔能看到写着“郑和庙”的招牌,庙前的广场上还立着郑和的雕像。阿古斯所长指着远处的海面说:“那片蓝色的海域就是‘郑和锚地遗址,明代的时候,郑和船队的船舶就停泊在那里,考古发现那里的海床下面埋着很多明代的瓷器、铁器,还有可能存在完整的船舶残体。”
     林野掏出防水型青铜罗盘,轻轻放在膝盖上,罗盘的指针微微颤动,指向海面方向:“我们的防水罗盘能在水下检测文物信号,哪怕是泡在水里的木板也能准确判断其材质和年代。明天去遗址,咱们先检测那块泡在水里的木板,看看能不能确定它是郑和船队的船舶残体,再找找周围有没有其他文物。”
     第二天清晨,车队朝着“郑和锚地”遗址出发。汽车行驶在沿海公路上,一侧是茂密的热带丛林,一侧是蔚蓝的爪哇海,风景格外优美。抵达遗址时,几名印尼考古队员正穿着防水服,在齐腰深的海水中清理淤泥,一块黑色的木板露在水面上,上面的铁铆钉依稀可见。
     “小心脚下的淤泥,很深,”阿古斯所长递给林野和苏晓两套防水服,“那块木板就在前面,已经泡了快一个月了,我们尝试过抽水,但海水很快又会漫进来,根本抽不完。”
     林野和苏晓穿上防水服,走进海水中,慢慢靠近木板。林野拿出防水型青铜罗盘,将探头贴近木板表面,屏幕上很快显示出数据:木材为明代常用的“铁力木”,距今约600年,与郑和下西洋的年代完全一致;铁铆钉的成分是“熟铁”,也是明代船舶铆钉的典型材质。
     “是明代的铁力木!”林野兴奋地喊道,“而且年代正好是郑和下西洋时期,铁铆钉也是明代船舶专用的,这块木板大概率就是郑和船队的船舶残体!咱们得赶紧把木板从水里捞出来,做脱水加固处理,再晚就来不及了。”
     苏晓则用防水型3D扫描仪扫描木板:“你们看木板上的榫卯结构,是明代船舶常用的‘企口榫,和南京宝船厂遗址出土的明代船舶构件完全一致。扫描完成后,咱们可以建立木板的3D模型,即使以后木板出现损坏,也能在数据库里保留完整的结构数据。”
     阿古斯所长看着检测数据,激动地说:“太好了!这是三保垄港发现的第一件能确定为郑和船队的文物,太有意义了!咱们现在就组织人手,把木板捞出来,送到工作站做保护处理。”
     接下来的三天,林野和苏晓带领印尼考古队员对木板进行了系统的保护。他们先将木板从海水中捞出,用去离子水冲洗掉表面的盐分和淤泥;再将木板浸泡在脱水剂中,慢慢去除木材中的水分;最后用环氧树脂对木板进行加固,防止其开裂、腐朽。
     在保护木板的同时,林野和苏晓还在“郑和锚地”遗址展开了水下信号采集。当防水罗盘靠近海床时,信号中检测出了大量明代瓷器的成分,其中大部分是景德镇的青花瓷,还有少量的龙泉青瓷,与郑和船队携带的瓷器类型完全一致。
     “这里的海床下面埋着很多明代青花瓷!”苏晓兴奋地说,“从信号强度来看,数量不少,说不定有完整的瓷器。咱们可以申请水下考古设备,对海床进行勘探,说不定能发现更多郑和船队的文物。”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阿古斯所长立刻联系印尼国家考古研究所,申请水下考古设备。第四天下午,水下考古机器人运到了遗址,机器人带着摄像头和探测仪,潜入海床下面,很快就传回了清晰的画面——海床下面不仅有大量的青花瓷残片,还有一把完整的明代“腰刀”,刀身虽然生锈,但刀柄上的“永乐年制”字样还能看清。
     “是永乐年间的腰刀!”林野看着屏幕上的画面,激动地说,“永乐年间正是郑和下西洋的时期,这把腰刀很可能是郑和船队士兵使用的,进一步证明这里是郑和船队的锚地。”
     在三保垄港工作了一周,林野和苏晓不仅完成了明代船舶残体的保护和“郑和锚地”的信号采集,还帮助印尼考古队员建立了水下文物检测系统,培训了四名队员使用防水型检测设备。离开遗址前,阿古斯所长带着他们参观了当地的郑和庙,庙内保存着一块明代的石碑,上面刻着“郑和船队在此停泊”的字样。
     “这块石碑是明代遗留下来的,是三保垄港与郑和下西洋关联的重要证据,”阿古斯所长指着石碑说,“现在有了你们发现的船舶残体和腰刀,再加上这块石碑,就能完整还原郑和船队在三保垄港的历史了。”
     离开三保垄港后,林野和苏晓跟着联合工作组前往马来西亚的马六甲港,考察了明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马六甲锚地”遗址。这里出土了大量的明代青花瓷和铜钱,证明马六甲港也是郑和船队的重要停靠港。
     回到成都后,林野和苏晓立刻投入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数据库”“中印尼郑和遗迹交流”板块的建设中。他们将三保垄港的明代船舶残体数据、腰刀照片、青花瓷成分分析报告整合到数据库中,制作了“郑和下西洋东南亚遗迹”专题页面,用中、印尼、英三种语言展示遗址的考古发现,还加入了“水下文物保护”子板块,详细介绍防水型检测设备的使用方法和水下文物的保护技术,为东南亚地区的水下考古提供参考。
     数据库更新上线后,受到了中印尼两国文化部门的高度评价。印尼国家考古研究所还专门举办了“郑和下西洋文物展”,展出了数据库中的3D船舶残体模型和明代腰刀照片,吸引了大量观众,很多当地民众还自发组织了“重走郑和航线”的活动,传承郑和精神。
     一天下午,林野和苏晓正在整理“中印尼郑和遗迹交流”板块的用户反馈,周局长突然来到办公室。他手里拿着一份来自文莱的合作邀请:“文莱国家博物馆希望和咱们合作,采集文莱河沿岸的考古遗址数据,那里流传着郑和船队曾在那里停留的传说,最近还发现了疑似明代的瓷器残片,但遗址位于热带雨林中,植被茂密,考古难度很大,他们希望你们能帮忙用信号检测技术找到更多文物。”
     苏晓翻出爷爷的笔记本,里面有一页提到“文莱河畔,郑和停留,瓷器为证”,她兴奋地说:“爷爷早就提到过文莱河沿岸的遗址!要是能在那里找到明代的文物,就能进一步完善郑和下西洋的航线图,证明郑和船队确实到过文莱。”
     林野看着文莱的合作邀请,点点头:“热带雨林中的遗址确实难勘探,植被茂密,看不到地下的文物,但咱们的青铜罗盘能穿透植被,检测到地下的文物信号,正好能派上用场。而且文莱是东南亚的重要国家,采集那里的数据,能让数据库的明代海上丝绸之路板块更完整。”
     郑队长也表示支持:“国家文物局已经同意了这个合作意向,下个月会派你们去文莱参加合作洽谈会,顺便考察文莱河沿岸的遗址。不过热带雨林里蚊虫多,还有可能遇到毒蛇,你们要提前准备好防蚊药和防蛇装备,注意安全。”
     出发前一天,林野和苏晓收拾行李时,把三保垄港的明代船舶残体照片、马六甲港的青花瓷数据小心地放进背包,还带上了便携式的植被清理工具和防蚊、防蛇装备——准备应对热带雨林的复杂环境。苏晓看着这些装备,笑着说:“从海洋到热带雨林,咱们的考古范围越来越广了。爷爷们当年要是能看到这些,肯定会觉得特别不可思议。”
     林野握住苏晓的手,目光坚定:“郑和下西洋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巅峰,它不仅传播了中华文明,还促进了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咱们去文莱,不仅是采集数据,更是要传承郑和‘和平友好、开放包容的精神,让更多人了解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历史,续写新时代的交流篇章。”
     第二天一早,林野和苏晓背着青铜罗盘、带着数据采集设备和防护装备,跟着王院士、郑队长坐上了前往文莱的飞机。飞机穿过云层,下方的南海渐渐变成文莱湾,远处的文莱热带雨林像一块巨大的绿毯,覆盖在大地上。林野看着手里的文莱河遗址资料,心里满是期待——那里有郑和船队停留的传说,有明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潜在证据,也有热带雨林考古的新挑战在等待着他们。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飞机渐渐靠近文莱国际机场,远处的文莱河像一条绿色的绸带,缠绕在热带雨林中。林野和苏晓收拾好东西,准备下飞机——文莱河沿岸遗址,我们来了!
     飞机降落在文莱国际机场时,清晨的阳光透过热带雨林的缝隙,在停机坪上洒下细碎的光斑。空气中弥漫着潮湿的草木气息,远处的文莱河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林野背着装有青铜罗盘、植被清理工具和防蛇装备的背包,刚走出航站楼,就看到文莱国家博物馆的哈桑馆长举着“中汶郑和遗迹考古组”的牌子迎上来。他穿着一件深蓝色的传统服饰“纱笼”,笑容温和,用带着马来语口音的英语说:“欢迎你们来文莱!文莱河沿岸的‘淡布隆遗址上周有新发现,村民在清理雨林时捡到了几块带花纹的瓷片,疑似明代的青花瓷,但遗址被茂密的热带雨林覆盖,连路都没有,咱们得雇当地的向导带路,还要小心毒蛇和蚊虫。”
     苏晓跟着哈桑馆长走向汽车,顺手翻出爷爷的笔记本:“哈桑馆长,我爷爷在笔记里提到文莱河有‘郑和停留处,瓷片为证,那些瓷片的花纹是不是和中国明代的青花瓷一致?咱们这次能找到更多证据吗?”
     哈桑馆长从背包里掏出一个密封袋,里面装着几块青花瓷残片:“你们看这瓷片上的‘缠枝莲纹,和我在南京博物院看到的明代永乐青花瓷很像,但我不敢确定,就等着你们来鉴定。文莱民间一直流传着郑和船队在这里停留、与当地苏丹会面的传说,要是能找到明代的文物,就能把传说变成史实了。”
     坐上去淡布隆遗址的汽车,车窗外的文莱风光渐渐展开——道路两旁的热带雨林郁郁葱葱,高大的榕树垂下长长的气根,偶尔能看到穿着传统服饰的文莱人在路边的木屋前劳作。哈桑馆长指着远处的文莱河说:“古代的商船就是沿着文莱河进入内陆,淡布隆遗址位于文莱河的支流旁,很可能是当年商船停靠、补给的地方,考古发现那里的土壤层中藏着很多古代的器物碎片。”
     林野掏出青铜罗盘,轻轻放在膝盖上,指针随着汽车的行驶微微晃动:“我们的罗盘能穿透茂密的植被,检测到地下的文物信号,哪怕是深埋在土壤中的瓷片也能捕捉到。到了遗址,咱们先让向导清理出一条小路,再用罗盘大范围检测,找到文物集中的区域。”
     抵达淡布隆遗址附近的村庄时,当地向导阿明已经在村口等候。他穿着迷彩服,手里拿着一把砍刀,皮肤黝黑,笑容憨厚:“遗址在雨林深处,走路要一个小时,里面有很多毒蛇和蚂蟥,你们一定要跟紧我,不要随便触碰植物。”
     跟着阿明走进热带雨林,阳光透过茂密的树冠,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脚下的落叶厚厚的一层,踩上去软软的,偶尔能听到不知名的鸟儿在林间鸣叫。走了半个多小时,阿明突然停下脚步,指着前方一片相对开阔的区域说:“就是这里!村民就是在这附近捡到的瓷片。”
     林野和苏晓立刻拿出青铜罗盘,在开阔区域开始大范围检测。当罗盘靠近一棵大榕树时,信号突然变得强烈,屏幕上显示的波形与中国明代青花瓷的信号有50%的相似度,还检测出了高岭土成分。
     “这里的地下有明代青花瓷!”林野兴奋地说,“信号很强,说明文物数量不少,咱们在这周围划定一个20米×20米的检测区,仔细排查,说不定能找到完整的瓷器。”
     阿明立刻用砍刀清理检测区的杂草和灌木,苏晓则拿出小铲子,小心地清理表层的落叶和土壤。不到十分钟,一块带有缠枝莲纹的青花瓷残片就显露出来。“这是明代永乐年间的青花瓷!”苏晓激动地喊道,“你们看这青花的发色,是典型的‘苏麻离青,和南京博物院收藏的永乐青花瓷完全一致,肯定是郑和船队带来的。”
     接下来的三天,林野和苏晓在淡布隆遗址展开了系统的信号检测和清理工作。他们用青铜罗盘在检测区里发现了更多的明代青花瓷残片,还有几块明代的铜钱残片,其中一块铜钱上还能看到“永乐通宝”的字样。
     “这是永乐通宝!”林野拿着铜钱残片对哈桑馆长说,“永乐通宝是明代永乐年间铸造的货币,郑和船队经常用它与沿途各国进行贸易,淡布隆遗址发现永乐通宝,进一步证明这里是郑和船队的停靠地。”
     哈桑馆长看着青花瓷残片和铜钱残片,感慨地说:“太好了!这些文物就是中汶友好交流的见证,以后咱们可以在遗址附近建一个小型博物馆,展示这些文物,还有你们数据库里的3D模型,让更多人了解这段历史。”
     就在清理工作顺利进行时,第四天上午,苏晓在清理土壤时突然发现一条绿色的毒蛇,正盘踞在一块瓷片旁边。“小心!有蛇!”苏晓立刻往后退,阿明反应迅速,抄起身边的木棍,轻轻将蛇挑到旁边的草丛中。
     “这是‘竹叶青,有毒,”阿明说,“雨林里这种蛇很多,大家一定要小心,看到蛇不要惊动它,我来处理。”林野立刻让大家暂停工作,检查周围的环境,确保没有其他毒蛇后,才继续清理。
    小主

第2251章 尸易无限(156)[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