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2251章 尸易无限(156)[2/2页]

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 姒洛天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在淡布隆遗址工作了一周,林野和苏晓不仅发现了大量的明代青花瓷残片和永乐通宝铜钱,还检测到了一处疑似明代建筑遗迹的信号,可能是当年郑和船队士兵休息、存放货物的地方。离开遗址前,哈桑馆长代表文莱国家博物馆,向林野和苏晓颁发了“中汶文化交流贡献奖”。
     “谢谢你们!有了你们的帮助,咱们终于找到了郑和船队在文莱的证据,”哈桑馆长握着林野的手说,“明年我们计划对淡布隆遗址的核心区域进行大规模发掘,希望你们能派团队来,继续帮我们检测和清理,还能一起研究出土的文物。”
     离开文莱后,林野和苏晓跟着联合工作组前往菲律宾的马尼拉湾,考察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甲米地遗址”。这里出土了大量的中国明代青花瓷和清代的粉彩瓷,证明中菲交流的历史也十分悠久。
     回到成都后,林野和苏晓立刻投入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数据库”“中汶郑和遗迹交流”板块的建设中。他们将淡布隆遗址的明代青花瓷残片数据、永乐通宝铜钱照片、建筑遗迹信号分析报告整合到数据库中,制作了“郑和下西洋东南亚新证”专题页面,用中、汶、英三种语言展示遗址的考古发现,还加入了“热带雨林考古安全指南”子板块,详细介绍热带雨林考古中的防蛇、防蚊措施,为东南亚地区的热带雨林考古提供参考。
     数据库更新上线后,受到了东南亚各国文物保护机构的高度关注。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等国的文物部门纷纷联系联合工作组,希望合作开展海上丝绸之路遗址的考古和保护工作,还邀请林野和苏晓去东南亚举办“郑和下西洋文物与技术”培训班。
     一天下午,林野和苏晓正在整理“中汶郑和遗迹交流”板块的用户反馈,王院士突然来访。他手里拿着一份来自斯里兰卡的合作邀请:“斯里兰卡国家考古研究所希望和咱们合作,采集加勒港遗址的考古数据,那里是郑和下西洋时的重要停靠港,出土了大量的明代文物,最近还发现了一块疑似郑和船队留下的石碑,但石碑被埋在厚厚的沙土中,位置不明确,他们希望你们能帮忙用信号检测技术找到石碑的具体位置。”
     苏晓翻出爷爷的笔记本,里面有一页提到“加勒港,郑和立碑,南洋之记”,她兴奋地说:“爷爷早就提到过加勒港的石碑!传说郑和船队在斯里兰卡立过石碑,记载了船队的到访和贸易情况,要是能找到这块石碑,就能为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提供重要的实物证据。”
     林野看着斯里兰卡的合作邀请,点点头:“加勒港是郑和下西洋在南亚的重要节点,采集那里的数据,能填补数据库中明代海上丝绸之路南亚段的部分空白。而且用罗盘找石碑很合适,石碑的材质是花岗岩,信号特征明显,容易检测。”
     郑队长也表示支持:“国家文物局已经同意了这个合作意向,下个月会派你们去斯里兰卡参加合作洽谈会,顺便考察加勒港遗址。不过加勒港的沙土很厚,你们要准备好轻便的挖掘工具,还要注意防晒,那里的紫外线很强。”
     出发前一天,林野和苏晓收拾行李时,把淡布隆遗址的明代青花瓷残片照片、马尼拉湾的清代粉彩瓷数据小心地放进背包,还带上了轻便的沙土挖掘工具和高倍数防晒霜——准备应对加勒港的沙土环境和强烈紫外线。苏晓看着这些装备,笑着说:“从东南亚到南亚,咱们的数据库快要覆盖郑和下西洋的所有重要停靠港了。爷爷们当年要是能看到这些,肯定会特别骄傲。”
     林野握住苏晓的手,目光坚定:“郑和下西洋不仅是中国古代航海史上的壮举,更是世界文明交流史上的重要事件。咱们去斯里兰卡,不仅是寻找石碑,更是要传承郑和‘和平合作、开放包容的精神,让更多人了解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历史,促进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之间的友好交流。”
     第二天一早,林野和苏晓背着青铜罗盘、带着数据采集设备和挖掘工具,跟着王院士、郑队长坐上了前往斯里兰卡的飞机。飞机穿过云层,下方的孟加拉湾像一块巨大的蓝宝石,远处的斯里兰卡岛在阳光下像一颗绿色的珍珠。林野看着手里的加勒港遗址资料,心里满是期待——那里有郑和船队留下的石碑传说,有明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潜在证据,也有沙土考古的新挑战在等待着他们。
     飞机渐渐靠近科伦坡国际机场,远处的加勒港在阳光下泛着粼粼波光。林野和苏晓收拾好东西,准备下飞机——加勒港遗址,我们来了!
     飞机降落在科伦坡国际机场时,午后的阳光带着印度洋的灼热气息,远处的椰子树在风中摇曳,投下斑驳的影子。林野背着装有青铜罗盘、沙土挖掘工具和高倍数防晒霜的背包,刚走出航站楼,就看到斯里兰卡国家考古研究所的普拉萨德所长举着“中斯郑和石碑考古组”的牌子迎上来。他穿着一件浅灰色的亚麻衬衫,头发微卷,笑容热情,用带着僧伽罗语口音的英语说:“欢迎来到斯里兰卡!加勒港的‘旧港码头遗址上周有了新线索,我们的队员在沙土中检测到了花岗岩的信号,很可能就是传说中的郑和石碑,但遗址被厚厚的沙土覆盖,最厚的地方有三米多,而且最近常有海风带来新的沙层,清理难度很大。”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花岗岩信号?”林野眼睛一亮,“是不是和中国明代石碑的材质一致?咱们有没有大致的范围?”
     普拉萨德所长点点头,从背包里掏出一张地图:“我们用地质雷达检测出了一块约1.5米×0.8米的花岗岩物体,位置就在旧港码头的中心区域,但具体深度不确定。传说郑和船队在加勒港停留时,曾立过一块石碑,记载了船队到访的目的和与当地的贸易往来,可惜后来石碑失踪了,只在古籍中有零星记载。你们的青铜罗盘说不定能精准定位石碑的深度,还能判断石碑有没有损坏。”
     苏晓翻出爷爷的笔记本,里面有一页贴着一张泛黄的老照片,照片上是一块模糊的石碑残片,旁边写着“加勒港,郑和碑,汉梵双语”,她指着照片对普拉萨德所长说:“我爷爷几十年前就搜集过这块石碑的资料,他推测石碑上有汉文和梵文两种文字,咱们这次一定要找到它,还原这段历史。”
     坐上去加勒港的汽车,车窗外的斯里兰卡乡村风光缓缓展开——成片的茶园泛着翠绿,穿着彩色纱丽的妇女在田间劳作,偶尔能看到古老的佛塔矗立在山坡上。普拉萨德所长指着远处的海岸线说:“加勒港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明代的时候,这里是郑和船队在南亚的重要停靠地,船队在这里补给淡水和粮食,还与当地的国王进行贸易,用中国的丝绸、瓷器换取斯里兰卡的宝石和香料。”
     林野掏出青铜罗盘,轻轻放在膝盖上,罗盘的指针微微颤动,指向加勒港方向:“我们的罗盘能检测出花岗岩的具体位置和深度,还能判断石碑是否有裂缝或损坏。到了遗址,咱们先划定检测区,用罗盘精准定位,再开始清理沙土,避免盲目挖掘损坏石碑。”
     下午三点,车队抵达加勒港旧港码头遗址。遗址位于加勒古城的海边,大部分区域被厚厚的沙土覆盖,几处露出地面的石质码头残体依稀可见,几名斯里兰卡考古队员正在用铁锹清理表层沙土。普拉萨德所长指着一片被黄色警戒线围起来的区域说:“就是这里,地质雷达检测到的花岗岩物体就在这个区域下面,咱们先从这里开始检测。”
     林野和苏晓立刻拿出青铜罗盘,在警戒线内开始密集检测。当罗盘靠近区域中心时,信号突然变得强烈,屏幕上显示出清晰的花岗岩特征波形,还能检测到石碑的大致深度——约2.5米,石碑整体完整,没有明显的裂缝。
     “找到了!”林野兴奋地喊道,“石碑在地下2.5米处,整体完整,没有损坏!咱们现在可以开始清理沙土,注意要分层清理,避免沙土塌方损坏石碑。”
     普拉萨德所长立刻安排队员搭建临时遮阳棚,准备清理工具。苏晓蹲在检测点旁边,用小铲子小心地清理表层沙土,边清理边记录深度:“咱们每清理30厘米就停下来,用罗盘重新检测,确保不偏离石碑的位置。沙土很松软,大家一定要小心,不要踩塌清理出来的坑。”
     接下来的三天,林野和苏晓带领斯里兰卡考古队员进行了系统的沙土清理。他们用小铲子和毛刷小心地分层清理,每清理一层就用青铜罗盘重新定位,确保始终朝着石碑的方向推进。第三天下午,当清理到2.3米深时,一块灰色的花岗岩边缘终于显露出来。
     “是石碑!”苏晓激动地喊道,“大家小心,慢慢清理周围的沙土,不要碰到石碑。”
     队员们立刻放慢速度,用软毛刷轻轻清理石碑周围的沙土。随着沙土逐渐被清理掉,石碑的轮廓越来越清晰——约1.5米高、0.8米宽,碑身上隐约能看到刻痕。当石碑完全显露出来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碑身上果然刻着两种文字,左侧是汉文,右侧是梵文,虽然部分文字被沙土覆盖,但“永乐七年”“郑和”等字样依然清晰可见。
     “是郑和石碑!”普拉萨德所长激动得声音都在颤抖,“上面写着‘永乐七年,郑和奉命出使西洋,途经加勒,与当地国王友好往来,立此碑为证,太珍贵了!这是斯里兰卡发现的第一块能确定为郑和船队留下的石碑,填补了历史空白。”
     林野用青铜罗盘再次检测石碑:“石碑整体完整,没有裂缝,但表面有一些风化痕迹,咱们需要做加固处理,再用防水布覆盖,避免海风和雨水进一步侵蚀。等加固完成后,咱们可以用3D扫描仪扫描碑身的文字,还原完整的碑文内容,录入数据库。”
     苏晓立刻打开3D扫描仪,小心翼翼地对准石碑。扫描仪的激光束在碑身上缓缓移动,将每一个文字、每一道刻痕都精准记录下来。“扫描完成后,咱们可以通过计算机技术修复模糊的文字,还原碑文的完整内容,”苏晓说,“以后游客就能通过数据库的VR功能,近距离观察石碑,甚至放大查看每一个文字的细节。”
     在加勒港工作了一周,林野和苏晓不仅完成了郑和石碑的清理、加固和3D扫描,还在石碑周围的沙土中发现了大量的明代青花瓷残片和永乐通宝铜钱,进一步证明这里是郑和船队的重要停靠地。离开遗址前,普拉萨德所长代表斯里兰卡国家考古研究所,向林野和苏晓颁发了“中斯文化交流杰出贡献奖”。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谢谢你们!没有你们的青铜罗盘和专业技术,我们可能还要很久才能找到这块石碑,”普拉萨德所长握着林野的手说,“明年我们计划在石碑发现地建一个小型博物馆,展示石碑和出土的文物,还要与你们的‘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数据库合作,让更多人通过数据库了解这块石碑的历史价值。”
     离开加勒港后,林野和苏晓跟着联合工作组前往印度的科钦港,考察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科钦堡”遗址。这里出土了大量的明代青花瓷和丝绸残片,证明科钦港也是郑和船队的重要停靠地,进一步完善了郑和下西洋的航线图。
     回到成都后,林野和苏晓立刻投入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数据库”“中斯郑和石碑交流”板块的建设中。他们将加勒港的郑和石碑3D模型、碑文翻译、出土文物数据整合到数据库中,制作了“郑和下西洋南亚遗迹”专题页面,用中、斯、英三种语言展示石碑的发现过程和历史价值,还加入了“石碑保护技术”子板块,详细介绍石碑的清理、加固和扫描过程,为南亚地区的石质文物保护提供参考。
     数据库更新上线后,受到了国际学界的高度关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门发表声明,称赞郑和石碑的发现“为研究明代海上丝绸之路和中斯友好交流提供了关键实物证据”,还将其列为“海上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候选文物。
     一天下午,林野和苏晓正在整理“中斯郑和石碑交流”板块的用户反馈,周局长突然来到办公室。他手里拿着一份来自阿曼的合作邀请:“阿曼国家文物局希望和咱们合作,采集马斯喀特港遗址的考古数据,那里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在阿拉伯半岛的重要港口,出土了大量的中国唐代到明代的文物,最近还发现了疑似郑和船队的瓷器窖藏,但窖藏位于海边的岩石层中,挖掘难度很大,他们希望你们能帮忙用信号检测技术确定窖藏的位置和范围。”
     苏晓翻出爷爷的笔记本,里面有一页提到“马斯喀特港,唐瓷明瓷,丝路之藏”,她兴奋地说:“爷爷早就提到过马斯喀特港的瓷器窖藏!那里是海上丝绸之路在阿拉伯半岛的重要中转站,要是能找到郑和船队的瓷器窖藏,就能完整还原海上丝绸之路从中国到阿拉伯半岛的贸易路线,还能了解郑和船队与阿拉伯商人的交流情况。”
     林野看着阿曼的合作邀请,点点头:“马斯喀特港是海上丝绸之路在西亚的重要节点,采集那里的数据,能填补数据库中明代海上丝绸之路西亚段的部分空白。而且岩石层中的窖藏检测难度大,咱们的青铜罗盘能穿透岩石,检测出瓷器的信号,正好能派上用场。”
     郑队长也表示支持:“国家文物局已经同意了这个合作意向,下个月会派你们去阿曼参加合作洽谈会,顺便考察马斯喀特港遗址。不过那里的岩石层坚硬,挖掘工具要准备得更专业,还要注意海边的强风,做好防护措施。”
     出发前一天,林野和苏晓收拾行李时,把加勒港的郑和石碑3D模型数据、科钦港的明代青花瓷残片照片小心地放进背包,还带上了专业的岩石探测仪和重型挖掘工具——准备应对马斯喀特港的岩石层环境。苏晓看着这些装备,笑着说:“从南亚到西亚,咱们的数据库快要覆盖海上丝绸之路的所有重要区域了。爷爷们当年要是能看到这些,肯定会特别欣慰。”
     林野握住苏晓的手,目光坚定:“海上丝绸之路是连接不同文明的纽带,郑和下西洋则是这条纽带上最璀璨的明珠。咱们去阿曼,不仅是寻找瓷器窖藏,更是要传承海上丝绸之路‘和平交流、互利共赢的精神,让更多人了解不同文明之间的友好往来历史,为新时代的国际合作奠定基础。”
     第二天一早,林野和苏晓背着青铜罗盘、带着数据采集设备和专业挖掘工具,跟着王院士、郑队长坐上了前往阿曼的飞机。飞机穿过云层,下方的阿拉伯海像一块巨大的蓝宝石,远处的阿曼海岸在阳光下泛着金色的光芒。林野看着手里的马斯喀特港遗址资料,心里满是期待——那里有海上丝绸之路在西亚的瓷器窖藏,有郑和船队与阿拉伯商人交流的潜在证据,也有岩石层考古的新挑战在等待着他们。
     飞机渐渐靠近马斯喀特国际机场,远处的马斯喀特港在阿拉伯海的映衬下格外壮观。林野和苏晓收拾好东西,准备下飞机——马斯喀特港遗址,我们来了!
    喜欢。
  

第2251章 尸易无限(156)[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