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2252章 尸易无限(157)[1/2页]

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 姒洛天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飞机降落在马斯喀特国际机场时,午后的阳光带着阿拉伯半岛特有的灼热,远处的哈贾尔山脉在蓝天映衬下显得格外雄伟,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海腥味。林野背着装有青铜罗盘、岩石探测仪和重型挖掘工具的背包,刚走出航站楼,就看到阿曼国家文物局的萨利姆局长举着“中阿海上丝路瓷器窖藏考古组”的牌子迎上来。他穿着一身白色的传统长袍“迪沙达”,头戴红色头巾,笑容爽朗,用流利的英语说:“欢迎来到阿曼!马斯喀特港的‘老码头岩石区上周有了新发现,我们的队员在岩石缝隙中检测到了瓷器的信号,疑似明代的青花瓷窖藏,但那里的岩石层太坚硬,普通工具根本挖不动,还担心会损坏里面的瓷器,你们的专业设备可算来了。”
     苏晓快步上前,递上一本《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数据库》的西亚板块画册:“萨利姆局长,我们带来了中国唐代到明代的瓷器数据,还有能穿透岩石的探测仪,专门应对岩石层环境。岩石缝隙中的瓷器信号强吗?能不能判断窖藏的大致范围?”
     萨利姆局长接过画册,翻到明代青花瓷的页面,连连点头:“信号很强,但范围不确定,岩石层太厚,我们的设备只能检测到有瓷器,却不知道具体有多少、在什么位置。马斯喀特港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在阿拉伯半岛的重要中转站,唐代的时候就有中国商船来这里,明代郑和船队也很可能在这里停留过,要是能找到郑和时期的瓷器窖藏,就能证明船队确实到过阿曼了!咱们先去遗址附近的工作站,晚上我带你们去吃当地的‘烤全羊,尝尝阿曼的特色美食。”
     坐上去工作站的汽车,车窗外的马斯喀特街景缓缓展开——道路两旁的棕榈树郁郁葱葱,白色的阿拉伯风格建筑错落有致,偶尔能看到穿着传统服饰的阿曼人骑着骆驼在海边漫步。萨利姆局长指着远处的老码头说:“那片灰色的岩石区域就是‘老码头岩石区,古代的商船就停靠在那里,考古发现那里的岩石层中藏着很多古代的瓷器、铁器,还有阿拉伯商人留下的银币,这次的瓷器窖藏很可能就是当年商人藏起来的货物。”
     林野掏出青铜罗盘,轻轻放在膝盖上,罗盘的指针微微颤动,指向老码头方向:“我们的罗盘能穿透岩石层,检测到瓷器的具体位置和数量,还能判断瓷器是否完好。明天去遗址,咱们先用岩石探测仪确定窖藏的大致范围,再用罗盘精准定位,最后用重型工具小心挖掘,确保不损坏瓷器。”
     第二天清晨,车队朝着老码头岩石区出发。汽车行驶在沿海公路上,一侧是蔚蓝的阿拉伯海,一侧是陡峭的岩石山坡,风景格外独特。抵达遗址时,几名阿曼考古队员正围着一块巨大的岩石讨论,岩石表面有一道狭窄的缝隙,里面隐约能看到白色的瓷片。
     “小心脚下的岩石,很滑,”萨利姆局长递给林野和苏晓两副防滑手套,“就是这块岩石,缝隙里能看到瓷片,但缝隙太窄,手都伸不进去,更别说挖了。”
     林野和苏晓戴上防滑手套,慢慢靠近岩石。林野拿出岩石探测仪,将探头贴在岩石表面,屏幕上很快显示出数据:岩石层厚度约1.2米,内部有大量瓷器,分布范围约5平方米,瓷器类型为明代青花瓷。
     “有大量明代青花瓷!范围约5平方米!”林野兴奋地说,“瓷器都在岩石层内部,没有损坏,咱们需要用重型挖掘工具先把岩石层打开一个小口,再小心清理,把瓷器一件一件取出来。”
     苏晓则用青铜罗盘进一步精准定位:“瓷器主要集中在岩石层的中下部,深度约0.8米,咱们从岩石的左侧开始挖掘,那里的岩石相对较软,更容易打开。”
     萨利姆局长立刻安排队员准备重型挖掘工具,林野和苏晓则在岩石左侧做好标记,确定挖掘的位置和深度。随着重型工具的轰鸣声,岩石表面渐渐被打开一个小口,白色的瓷片越来越清晰地显露出来。
     “慢点!再慢点!”苏晓大声喊道,“已经看到完整的瓷器了,不要用工具挖了,改用手和软毛刷清理。”
     队员们立刻停下工具,用手和软毛刷小心地清理岩石缝隙中的泥土和碎石。不到半小时,一件完整的明代青花瓷碗就被取了出来,碗身上的缠枝莲纹清晰可见,碗底还有“永乐年制”的印记。
     “是明代永乐年间的青花瓷碗!”苏晓激动地说,“和郑和船队携带的瓷器完全一致,这证明窖藏里的瓷器就是郑和时期的,很可能是船队留下的货物!”
     接下来的五天,林野和苏晓带领阿曼考古队员进行了系统的挖掘和清理。他们先用重型工具在岩石层上打开一个足够大的口子,再用手和软毛刷小心地清理里面的泥土和碎石,一件又一件完整的明代青花瓷被取了出来——有碗、盘、瓶、罐等多种器型,总数超过50件,每一件都保存完好,上面的纹饰有缠枝莲纹、牡丹纹、龙纹等,都是明代永乐年间的典型风格。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在清理瓷器的同时,林野和苏晓还在岩石层中发现了几枚明代的永乐通宝铜钱和一些阿拉伯银币,证明当时中国和阿曼的商人曾在这里进行贸易往来。萨利姆局长看着这些出土的文物,感慨地说:“这些瓷器和铜钱就是中阿友好交流的见证,太珍贵了!咱们要把它们好好保护起来,放进阿曼国家博物馆,还要和你们的数据库合作,让全世界的人都能看到这些文物。”
     离开马斯喀特港前,林野和苏晓帮助阿曼考古队员建立了瓷器保护实验室,培训了五名队员使用文物保护设备,还对出土的青花瓷进行了全面的检测和修复,确保文物不会因环境变化而损坏。萨利姆局长代表阿曼国家文物局,向林野和苏晓颁发了“中阿文化交流特殊贡献奖”。
     “谢谢你们!没有你们的帮助,我们根本不可能挖到这些珍贵的瓷器,”萨利姆局长握着林野的手说,“明年我们计划对老码头岩石区的其他区域进行勘探,希望你们能派团队来,继续帮我们寻找更多的文物,还能一起研究中阿海上交流的历史。”
     离开阿曼后,林野和苏晓跟着联合工作组前往也门的亚丁港,考察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亚丁古港”遗址。这里出土了大量的中国唐代青瓷和宋代青花瓷,证明亚丁港也是海上丝绸之路在阿拉伯半岛的重要港口,进一步完善了海上丝绸之路的西亚段航线图。
     回到成都后,林野和苏晓立刻投入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数据库”“中阿海上文明交流”板块的建设中。他们将马斯喀特港的明代青花瓷数据、永乐通宝铜钱照片、窖藏挖掘过程视频整合到数据库中,制作了“海上丝绸之路西亚中转站”专题页面,用中、阿、英三种语言展示遗址的考古发现,还加入了“岩石层考古技术”子板块,详细介绍岩石层中文物的探测、挖掘和保护过程,为西亚地区的岩石层考古提供参考。
     数据库更新上线后,受到了中阿两国文化部门的高度评价。阿曼国家博物馆专门举办了“中阿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展”,展出了出土的明代青花瓷和数据库中的3D文物模型,吸引了大量观众,中阿两国还计划联合拍摄一部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纪录片,讲述中阿友好交流的历史。
     一天下午,林野和苏晓正在整理“中阿海上文明交流”板块的用户反馈,周局长突然来到办公室。他手里拿着一份来自摩洛哥的合作邀请:“摩洛哥国家考古研究所希望和咱们合作,采集丹吉尔港遗址的考古数据,那里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在非洲西北部的重要港口,出土了大量的中国唐代到明代的文物,最近还发现了疑似明代的船舶残体,但遗址位于海边的悬崖下,地形复杂,考古难度很大,他们希望你们能帮忙用信号检测技术找到船舶残体的具体位置。”
     苏晓翻出爷爷的笔记本,里面有一页提到“丹吉尔港,明船遗迹,西非之证”,她兴奋地说:“爷爷早就提到过丹吉尔港的船舶残体!那里是海上丝绸之路在非洲西北部的‘终点,要是能找到明代的船舶残体,就能完整还原海上丝绸之路从中国到非洲西北部的航线,还能证明明代的中国商船已经到达了大西洋沿岸。”
     林野看着摩洛哥的合作邀请,点点头:“丹吉尔港是海上丝绸之路在非洲西北部的重要节点,采集那里的数据,能填补数据库中明代海上丝绸之路非洲西北部段的空白。而且悬崖下的遗址探测难度大,咱们的青铜罗盘能精准检测文物信号,正好能派上用场。”
     郑队长也表示支持:“国家文物局已经同意了这个合作意向,下个月会派你们去摩洛哥参加合作洽谈会,顺便考察丹吉尔港遗址。不过那里的悬崖地形复杂,你们要准备好攀岩装备和安全绳,一定要注意安全。”
     出发前一天,林野和苏晓收拾行李时,把马斯喀特港的明代青花瓷照片、亚丁港的唐代青瓷数据小心地放进背包,还带上了专业的攀岩装备、安全绳和便携式信号检测仪——准备应对丹吉尔港的悬崖地形。苏晓看着这些装备,笑着说:“从西亚到非洲西北部,咱们的数据库快要覆盖海上丝绸之路的所有重要终点了。爷爷们当年要是能看到这些,肯定会特别骄傲。”
     林野握住苏晓的手,目光坚定:“海上丝绸之路是一条连接东西方的文明之路、友谊之路,它跨越了山海,连接了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咱们去摩洛哥,不仅是寻找船舶残体,更是要传承海上丝绸之路‘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精神,让更多人了解东西方文明交流的辉煌历史,为新时代的国际合作贡献力量。”
     第二天一早,林野和苏晓背着青铜罗盘、带着数据采集设备和攀岩装备,跟着王院士、郑队长坐上了前往摩洛哥的飞机。飞机穿过云层,下方的地中海像一块巨大的蓝宝石,远处的摩洛哥海岸线在阳光下泛着金色的光芒。林野看着手里的丹吉尔港遗址资料,心里满是期待——那里有海上丝绸之路在非洲西北部的船舶残体,有明代中国与摩洛哥交流的潜在证据,也有悬崖考古的新挑战在等待着他们。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飞机渐渐靠近丹吉尔国际机场,远处的丹吉尔港在大西洋的映衬下格外壮观。林野和苏晓收拾好东西,准备下飞机——丹吉尔港遗址,我们来了!
     飞机降落在丹吉尔国际机场时,清晨的薄雾还未完全散去,大西洋的海风带着咸湿的凉意扑面而来,远处的直布罗陀海峡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林野背着装有青铜罗盘、攀岩装备和便携式信号检测仪的背包,刚走出航站楼,就看到摩洛哥国家考古研究所的卡里姆所长举着“中摩海上丝路船舶考古组”的牌子迎上来。他穿着一件深蓝色的夹克,头发微卷,笑容热情,用带着阿拉伯语口音的法语说:“欢迎来到摩洛哥!丹吉尔港的‘悬崖码头遗址上周有了新线索,我们的队员在悬崖下的礁石区发现了几块带榫卯结构的木板,疑似明代船舶残体,但遗址位于15米高的悬崖下,只能通过攀岩下去,而且涨潮时礁石区会被海水淹没,每天只有两个小时的低潮期可以工作,难度很大。”
     苏晓立刻拿出手机,打开翻译软件确认内容后,指着爷爷的笔记本说:“卡里姆所长,我爷爷在笔记里提到丹吉尔港有‘明船残体,大西洋之证,咱们一定要抓住低潮期的时间,找到更多证据。那些木板的榫卯结构是不是和中国明代的造船工艺一致?”
     卡里姆所长从背包里掏出一个密封袋,里面装着几块黑色的木板残片:“你们看这榫卯结构,是‘企口榫,和我在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看到的明代古船构件很像,但木板已经碳化,具体年代还需要检测。丹吉尔港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在非洲西北部的最后一站,明代的时候,这里是中国瓷器、丝绸运往欧洲的中转站,很多阿拉伯商人在这里进行贸易,要是能确定木板是明代船舶的,就能证明中国商船确实到过大西洋沿岸。”
     坐上去悬崖码头遗址的汽车,车窗外的丹吉尔风光渐渐展开——道路沿着海岸线蜿蜒,一侧是陡峭的悬崖,一侧是蔚蓝的大西洋,偶尔能看到白色的海鸥在海面上盘旋。卡里姆所长指着远处的悬崖说:“悬崖码头遗址就在那片红色悬崖下,古代的商船通过悬崖上的栈道停靠在礁石区,后来栈道被海浪冲毁,遗址就被遗忘了,直到去年才被当地渔民发现。”
     林野掏出青铜罗盘,轻轻放在膝盖上,罗盘的指针微微颤动,指向悬崖方向:“我们的罗盘能在礁石区检测到木材的信号,哪怕是碳化的木板也能判断年代。到了遗址,咱们先观察潮汐情况,等低潮期开始,就用攀岩装备下去,快速检测和采集数据。”
     抵达悬崖码头遗址时,潮水还未完全退去,礁石区大部分被海水覆盖。卡里姆所长指着悬崖下一块相对平坦的礁石说:“那里就是发现木板的地方,低潮期时,那块礁石会完全露出水面,咱们就在那里展开工作。现在离低潮期还有一个小时,咱们先检查攀岩装备,做好准备。”
     林野和苏晓立刻开始检查攀岩装备——安全绳、安全带、岩钉枪,确保每一件装备都完好无损。苏晓看着陡峭的悬崖,心里有些紧张:“悬崖这么高,下去的时候一定要小心,咱们互相配合,确保安全。”
     “放心,”林野拍了拍苏晓的肩膀,“我之前在山区考古时爬过类似的悬崖,咱们按照步骤来,先打岩钉,再慢慢往下放,不会有问题。”
     一个小时后,低潮期开始,海水渐渐退去,悬崖下的礁石区露出水面。林野和苏晓穿上安全带,系好安全绳,卡里姆所长和两名摩洛哥考古队员在悬崖上拉着安全绳,确保他们的安全。林野先用岩钉枪在悬崖上打了几个岩钉,固定好安全绳,然后慢慢往下爬,苏晓紧跟在后面。
     爬到悬崖下的礁石区,林野立刻拿出青铜罗盘,在发现木板的礁石周围开始检测。当罗盘靠近一块黑色的木板残片时,信号突然变得强烈,屏幕上显示的波形与中国明代船舶木材的信号有60%的相似度,碳十四测年数据显示距今约580年,正好是明代中期。
     “是明代的木材!”林野兴奋地喊道,“年代和明代中期一致,榫卯结构也是明代造船工艺,这块木板肯定是明代船舶的残体!”
     苏晓立刻用便携式信号检测仪扩大检测范围,在周围的礁石缝隙中又发现了更多的木材信号,还有少量的瓷器信号。“这里有大量的木材信号,还有瓷器信号!”苏晓激动地说,“很可能有一艘完整的明代船舶残体埋在礁石缝隙中,咱们赶紧清理,争取在低潮期结束前找到更多文物。”
     卡里姆所长和两名队员也爬了下来,四人立刻开始清理礁石缝隙中的泥沙。苏晓用小铲子小心地清理,林野则用软毛刷将泥沙刷掉,不到半小时,一块带有“燕尾榫”的木板就显露出来,旁边还有几块青花瓷残片。
     “是明代的青花瓷!”苏晓拿起瓷片,“你们看这瓷片上的‘缠枝莲纹,是明代中期的典型风格,和马斯喀特港出土的青花瓷一致,肯定是船上的货物。”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低潮期的时间过得很快,两个小时后,海水开始上涨,礁石区渐渐被淹没。林野和苏晓不得不停止工作,带着采集到的木板残片和青花瓷残片,顺着安全绳爬回悬崖上。虽然工作时间短暂,但收获颇丰——不仅确定了木板是明代船舶的残体,还发现了明代青花瓷,为海上丝绸之路延伸到大西洋沿岸提供了重要证据。
     接下来的三天,林野和苏晓每天都抓住低潮期的时间,下到礁石区展开工作。他们用青铜罗盘和信号检测仪,在礁石缝隙中发现了更多的明代船舶残体——包括船板、桅杆残段、船钉,还有大量的明代青花瓷和永乐通宝铜钱。通过对这些文物的检测,他们确定这艘船舶是明代中期的“福船”,长度约20米,是当时中国远洋贸易的主要船型。
     “这是重大发现!”卡里姆所长看着出土的文物,激动地说,“这

第2252章 尸易无限(157)[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