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旦学堂大门外,叶成昌正坐在台阶上看书,旁边是打着瞌睡的叶斤。
一个盹冲醒,发现叶成昌还坐在原地,迷糊的问叶成昌学堂大门怎么还不开,叶成昌也很疑惑,回头看了一眼。
以前家距离学堂还有些路程,每天都会赶着车来,搬家之后近的连车都不用赶,迈着一二一,几分钟就到了。
今天假请完,刚复课难道是来早了?到现在学堂大门还没开,搞得叶成昌怀疑自己是听错了钟。
叶斤突然指着从街对面过来的妇女:“昌叔,你看那是不是你们学堂的赵嬷嬷?”
叶成昌起身问好:“赵嬷嬷,今天学堂怎么还没开门?”
赵嬷嬷一脸奇怪,反问道:“是成昌啊,你不知道?前日五更岑夫子的老娘去了,他今天扶灵回乡了!”
“啊?”叶成昌被惊得脑中一片空白,愣在当场。
————————————
石步镇,前柳村
“看着灵棚应该就是这了,叶斤来帮把手,把挑篮子里的香烛,祭肉放放好,把大鹅的嘴捆上别让它到处叨。一会跪拜前,你就将挑子挑到堂前,昌少爷你记着,你夫子与你差一辈,他又没儿子,他回拜你的时候,你得往旁偏一步,不能让你夫子拜到你。”张承运指挥道。
叶成昌作揖谢道:“唉,我知道了,这次真是谢过张哥了。”
张承运笑着摆摆手:“又和咱客气?咱又不是白帮忙。”
叶斤将调挑篮里的祭品,一一摆放整齐,挑上担子跟在张承运与叶成昌后面。
叶成昌与叶斤刚开始听到这消息时,有些麻爪都不知该怎么办,凭着感觉两人跑去裱糊店,准备卖些纸人纸马。
在店门口刚巧碰到路过的张承运,一番解释张承运就让他们放下纸人纸马,买了些纸钱、白烛、香、肉、鹅、鱼,又从张承运熟悉的临街店面借了一幅担挑,三人租了一辆马车,直奔岑夫子老家石步镇前柳村。
石步镇属上元县的五大镇之一,位于南京城东北方向,临近栖霞山、靠近罗落浦(九乡河)。
距离主城有二十多里,幸好租的是马车,不然乘驴车今天能不能回家,都未可知。
三人栓好马车步行至灵棚外,迎宾的帮闲上前问道:“请问各位与岑家是什么关系?”
叶成昌执礼回道:“晚辈是岑夫子的授业弟子。”
帮闲转身向一旁桌后的老人说了几句,将刚写好的字条与麻帽递到叶成昌手里:“客,等一等将这孝帽戴上,再将这挽表贴在你的挑子上,等堂上的阴阳师叫了,你就上前插香三拜。”
叶成昌应了一声,跟在祭拜的人群后面,进了院子。
看着前面的人,拖家带口携祭品上堂前,披麻戴孝大礼三拜,待岑夫子回拜后,离堂脱孝,叶成昌心里有些数了,一会就打算有样学样。
就快到叶成昌时,阴阳师突然看了下日头,示意一旁的吹打响动,哀乐响起一起岑夫子立刻到香烛台上,点燃三根香,高高举过头顶,跪拜在堂前,这时阴阳师开始念经,叶成昌偷眼望去是本《太上救苦经》,
待阴阳师念完经,说了一句“孝子请起”,岑夫子才将头从地上抬起,三拜后起身,将燃烧了近半的香插入香炉,再转到原来的位置,预备再向前来祭拜的亲朋回礼。
轮到叶成昌了,张承运示意叶斤先一步将担子挑到堂前,将门前刚拿到的挽表递给阴阳师,接过挽表的阴阳师唱道:“贤弟子叶成昌代父向高,奠敬业师家慈,来...贤弟子一拜...二拜...三拜...主家回礼...”
这时按张承运的嘱咐,叶成昌向斜后撤一步,待夫子拜完起身后,再上前与夫子答话:“夫子节哀。”
岑夫子头戴麻帽身着麻衣,眼中尽是血丝,神情哀伤面容枯槁:“成昌来了,午间留下用饭吧,我有事与你说。”
院前的一片空地,临时搭建的几个凉棚,错落在几颗枣树之间,凉棚下的方桌、条凳都已摆好,随着帮闲的招呼,大家就席而坐。
叶成昌作为岑礼弟子入座次桌,还没吃几口,岑夫子便找到了他,两人走到树下。
岑夫子操着沙哑的口音说道:“成昌,你父母已经北上?”
&nb
第33章 乡间俗事见闻[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