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 “嗯,初二启程的。”
“唉,你父母托我照看于你,我却自顾不暇,实有愧于你啊。”
“夫子差矣,人伦肇始于父母,怎能说是有愧,夫子放心在家守孝,我自会背书学义,不会懈怠。”
岑夫子叹了口气,气虚音弱的说道:“也罢,我虽不是官员需要丁忧,但也得在家守孝到七七,这段时间学业你自不可懈怠,每旬百字骈文、一首帖诗、一篇八股。之外,你将我之前积存的程墨都带走,回家好好研读,学堂重开时我会考校的。”
叶成昌没说什么,只是用力点点头,搀扶岑夫子去了主桌坐下。
————————————
拜别岑夫子,三人踏上归途。
叶成昌靠在车辕,看着乡间景色出神,此时是春夏之交,路上郁郁葱葱、野花漫缀,又正直芒种前后,是南直隶江左地区的农忙时节,这个时节各家不论大人小孩,都在田间地头操劳忙碌。
翻地、泡田、拔秧、插秧,是江南地区最常见的作物“水稻”种植的头几个工序,几乎个个都是体力活,而靠人工与畜力,种植效率非常的慢,但时节可不等人,所以就需要全家动员,去和老天抢时间。
一个成年男劳动力,一天大概只能插秧一亩水田,而这一亩水田在江左地区一年的产出大概,只能养活大半个劳动力。
如果按一家六口人分别是两名中年、两轻年、两幼年算,折换成丁口(交税的成年男劳动力)的粮食消耗,大概就是四个半丁口消耗,那就需要至少耕种九亩,才能养活一家人,而且九亩地则需要一家六口分工明确,起早贪黑的干上小十天才能全部耕种完成。
忙完这九亩水稻,还得去忙另外九亩的其他农作物。肯定会有人问,那为什么不全种水稻?这样不就有余粮了么?
那是因为田地需要轮作,年年种粮非把田地,种成荒地不可!
如果不去考虑旱、涝、病、虫,算上最高的十五税一农税,再算上两口男丁的丁银,这样一户家庭就需要至少二十亩的水田,而这些田也就能堪堪养活家人。
肯定还有人会说,南方水稻一年两熟啊,怎么会用到二十亩田地?告诉你们,大规模普及种植一年两熟的水稻,那是解放之后的事情。
现在水稻,是有一年两熟品种和种法的,但种田的农民大多数,是不会选择的,太耗费地力了,只有很少的人和很少的地,会这么干,能这么干。
大都是棉、豆、油菜、蔬菜和水稻轮流种植,有时候还会直接将地空闲着,什么都不种,从而去堆肥养地。
叶成昌认真的用笔记下,这些刚从路边老农处,问来的耕种常识。
他知道一点,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就从老农的描述里不难发现,此刻南京周边的农民生活还算平常,赋税不重,徭役还算合理。
但叶成昌也知道,未来的几十年,社会环境与风气就会急转直下,农民苦难即将开始。
是需要开始提前做准备了,辣椒已经在自家院中种下,那玉米、红薯、土豆这些高产作物是什么时候引进大陆的?
唉,想想有时候真是对不起历史老师。
哎...
“昌少爷叹什么气?”
“哦,没什么,我在感叹夫子的孝顺,为了伺候母亲连考举都放弃了。”
“岑秀才如果考上举人,咱心甘情愿叫声岑老爷,整日里混在南城的那些读书人,咱叫的都嫌恶心。”
“承运哥说的好,读书明理,他们都被明到画舫的肚里了。”
“哈哈哈,昌少爷年纪不大,懂的是真多,怪不得叶斤总是说昌少爷是他的主心骨,咱以往还不信,今日却是信了。”
ps:能查到洪武七年定制,父母去世,子女该守孝三年(2527月、可能有闰月),文中岑夫子母亲去世,正常就是守制三年,因为他不是官,所以不叫丁忧,守制就是在原籍别走,正常学习生产不受影响,但是不能干“你懂得”的那些事。
丧事细节采用的我老家的习俗,照搬过来的,不是古时习俗。当时的我,就在岑夫子的位置上,我与我大伯,就来回守在那个位置上,给前来祭奠的人回礼。所以我看的很清楚,还记得有人,挑来一只活的大鹅,颈子以上就露在篮子外面,摆到堂前在篮子里一个劲的叨阴阳师,等回礼完,阴阳师抢下袖子就和厨房的人说,赶紧宰了。
第33章 乡间俗事见闻[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