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50章 初试[2/2页]

大明阴谋家 屁都督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众开考。考试时间也没有规定,但是不发蜡烛,考到看不见为止。
      并且通过标准也非常低,大多只要格式准确、语句通顺就能过,毕竟就是个“县试”,离成为秀才,还有一次考试呢。
      在考生唱名落座的空隙,心里一直嘀咕的程三省找到岑礼,话不多说直接发问:“岑敬,怎么回事?成昌怎么来考试了?”
      岑礼与程三省两人非常相熟也时不客气,笑着说道:“哈哈,程公所虑我知矣,此次应试是由我促成,与其父无关,程公秉公评卷即可。”
      程三省面色有些缓和,但依然沉声说道:“既然是你安排,那成昌定是能过此试,岑敬你莫不是想国朝再出位张江陵?那位还是十二岁得中秀才。仲永之鉴,你莫非不知?”
      岑礼看向外间考生感叹道:“成昌其年纪不如这场中所有人,其悟性也不如这场中多半人,但其刻苦绝对是这场中人都不如的。到我学堂两月,我就觉得此子异于常人,哪家的孩子能在这个年纪,上下学手不释卷的?哪家的孩子能过年,还在吟诗背集的?放心,成昌绝对不是仲永。”
      程三省心中疑惑解除,见岑礼微笑以待,他也不再纠结转身出门,出门前留下一句话:“我会秉公判卷的,过于不过在他自身,岑敬你莫强求。”
      程三省出公房直接来到院外,在长案上提笔写道“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两题写完,一旁准备好的书吏,立刻拿来巡牌将题目贴附其上,由衙差开始巡场。
      考试正式开始。
      叶成昌看到牌子上写的题目,赶紧抄在稿纸上,心想:“嗯,果然如夫子说过,程三省乃纯儒,出题绝对不会随意截搭出小题。果然,今天这题就是大题,出自《孟子》其中的一整篇,贴诗则是以‘钟鸣金陵为题的五言六韵。”
      抄过题目的叶成昌第一时间就先作帖诗,毕竟是自己的弱项,为此也将押题的帖诗背了不下百首。
      将心中房稿中相似的诗文写在草稿上,反复用《洪武正韵》自己默诵修改,觉得平仄韵调没多大问题,才满意的点点头,一笔一划的誊抄到试卷上,幸好也就童子试有帖诗,不然连学下去的希望都没了。(注)
      帖诗完成,开始作时文(八股)。令其明而自明?自不明而其明?
      嗯...如何破呢?
      ……
      不知不觉,一日已经过去。
      县学外,岑夫子站在门廊下等着考生出棚,随着大量考生相继出了县学大门,夫子也看到了叶成昌。
      “成昌,今日怎样?”
      “帖诗的平仄韵调校验了多次,应当是没问题。时文题目出自孟子,是个大题,我虽初作但也是作得通顺,不过也是多亏先生先教我骈文,不然我这时文是没法短时间轻易作偶的。”
      “哈哈,好。等明日来看发案,过了最好,不过在习一年罢了。走,回家去。”
      ……
      县学礼房。
      “堂尊,这是你要的叶成昌的试卷。”
      “嗯。”
      “我县在堂尊治下文风大盛呐,此考生年仅八岁就能将文章作的,如此笔酣墨饱实属罕见,依下属看,可中。”
      “不过是有个好先生,刻鹄类鹜罢了。中,放末尾吧。”
      ps:考试流程大致是这样,大致\/大痣,勿当真。
      明代官员有朝、公、常三种官服,用途不同。
      公服型制和宋代公服几乎一样,衣服上只有暗花没有补子,帽子也是平翅乌纱,影视剧常见的有补子的那是常服。
      乌纱高后山是嘉靖以后的款式,公、常为什么混配,我也纳闷,好多人物画像上就是这样,好奇怪,难道是不喜欢长翅膀?
      考试要求亲供三代,然而ㄟ(?,?)ㄏ
      明清两代试题略有不同,明代只在童子试有贴诗,清代则是全都有,这要归功于十全老人,毕竟他做的诗量惊人。
      我机械工程系毕业,本着能不抄就不抄的原则,平常仿作古言都感觉有愧观众,八股更是强人索男,一笔带过吧,见谅,见谅

第50章 初试[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