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球娃娃,跟在二姐的身后,引来了不少的笑话,同时,也成为了外号最多的一个同学,比如,胖娃娃,假小子,小篮球一类的。
在学校里,蒋夫人对周围的一切都兴致盎然,不论是新奇的花草树木,还是房屋和人,她都要刨根问底,打听清楚。
一天她穿上家里寄来的黑绸裤子和绣着青龙图案的新衣服去爬树,结果爬到树梢上下不来了。被一个男同学爬上去给抱了下来。
蒋夫人对那个男生说:“谢谢你,还好你拯救了我这身漂亮的衣服,要不我自己跳下去,衣服扯破了,我会哭的。”
她的顽皮叫同学们哭笑不得。
蒋夫人是一个善于学习和思考的学生。
教员评价道:这个学生很有趣,具有内在的力量,也很温顺的,虽然她的性格中真正有趣的一面是她具有独立的思想,她对任何事情不停地苦苦思索。她总是在提问题,询问一些概念是怎么回事,头一天跑来问文学的定义是什么,第二天又来问宗教的定义是什么。她思索道德问题,自己找到了一些道德标准,而在比较传统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的人总是不加询问地接受现成的标准。她执着地追求真理,只要发现自己在过去曾接受传统的错误灌输,她就怨恨不已。
但是,这一切,随着她成为蒋夫人之后,改变了,她变成了一个多愁善感的女人。
校园的生活,是蒋夫人最愿意回忆的一段时光。
校园生活丰富多彩,尽快享受着其中的快乐。蒋夫人并不特别爱好体育活动,但她喜欢游泳和打网球,还参加了她们班的篮球队。她参加体育活动时,穿一件水手领罩衫和一条过膝的锦缎灯笼裤。
不过因为酷爱游泳,差点要了她的命。有一年的夏活节,她在格洛斯特附近游泳,差点被汹涌的回头浪吞没,同游的女学生揪住她的头发,才把她救上来。
她喜欢社交活动,三年级时成为韦尔斯利地方半社交、半学术的社团t·z·e的一员,在该社团里从事音乐和艺术研究活动。
蒋夫人并不是数典忘祖的人,她对东方文明及其文化遗产仍怀着深切的感情。在韦尔斯利大学学习时,她的宿舍的墙壁上挂着一把东方大宝剑,她经常把这把寒光闪闪的宝剑抽出剑鞘,把玩一番。
一个对“异教的华夏人”抱有成见的一年级女生,竟被这件武器吓坏了,一走过美龄的房门时便拔腿跑开。作为一个美国学校的女学生,蒋夫人脚登结实的美国鞋,身穿和其他同学一样的美国裙,但是她经常用一些色泽明快的丝绸在自己宽大的短外套或茄克衫上做点缀,使其保留一点华夏人的特色。当她们姐妹自己在一起时还往往穿上华夏旗袍。
女大十八变。十八岁的蒋夫人已经从一个圆脸蛋的小姑娘出落成一位姿容秀丽的妙龄少女了。她线条丰满,肤色健美,体态轻盈,一条水灵灵的大辫子垂在身后,显得风姿绰约,楚楚动人。她举止适度,热情大言,深受同学们的喜爱。
蒋夫人的同学和老师普遍认为,她是一个有才华的学生。在大学的4年中,她主修英国文学,对亚瑟王的传奇故事很感兴趣。她兼修哲学,还学习了法语和音乐,选修天文学、历史、植物学、英文写作、圣经史和讲演术。此外,1916年夏天,她在佛蒙特大学选修教育学,也获得了学分。在四年级时,她获得该校学生的最高荣誉称号:“杜兰学者”。
蒋夫人在美国学习了近10年。这10来年是她从童年进入青春期的黄金时代,是她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她实际上几乎在美国读完了从小学到大学的课程,蒋夫人所受的教育是全盘的美国教育。
由于蒋夫人初到美国时,还是个小姑娘,正是学习和模仿力最强的时期,因此,她在生活习惯、举止言谈等各方面都美国化了,她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也都打上了深刻的美国烙印。从外貌,和气质上,她都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美国人。
多年的留学生活使蒋夫人变得非常美国化,但她并未因此而菲薄华夏的固有文化。韦尔斯利女子大学的一位音乐教师,深深地感觉到蒋夫人对华夏文化及其遗产有着深切的感情,并且这种感情似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越发强烈。这位教师逐渐发现,蒋夫人越来越为华夏的文学和艺术感到自豪。有一次,美龄在与英语系的一位教师谈话时,口若悬河地谈到华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并为西方世界对此竟然漠视而表示遗憾。
当然,蒋夫人对华夏的封建礼教和旧传统是不满意的,并且怀有某种担心和恐惧。
第651章 02 宋家外传(二)[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