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我在故乡经营着自己的工作室,多种渠道,拓宽艺术之路。
这年春天,我收到了来自黑土地友人天忱的来信。
天忱来信说,他创办了《黑土地》杂志,聘请我做副主编。
作为老友,我不假思索接受了这个聘请,多一个渠道,多一份收获。
这一年,收获多多。
这一年,黑土放歌。
这一年,黄河蓬勃。
这一年,京城穿梭。
好友对我说,冰阳呀!你一定注意身体啊,别累着喽……
父母对我说,孩子呀!多去户外走一走,呼吸呼吸田野的新鲜空气,看看地里的花儿和庄稼……
妻子对我说,他爹呀!教教孩子写作业……
年轮故事,春秋冬夏,我知道我家的院子蔬菜新鲜,我知道,我家小树林里风声鸟鸣四季风雨……
这样的田园生活真好!
——题记
《2001:黑土地、黄河与京城的交响》
2001年,对于我而言,是在故乡那片熟悉又充满温情的土地上,继续追逐梦想、书写别样故事的一年。我的工作室,就像一颗扎根在故乡的种子,正努力地向着更广阔的天地伸展枝桠,通过多种渠道,不断拓宽着那属于艺术的道路,演绎出一曲多元而动人的乐章。
那年春天,阳光开始变得暖融融的,黄河边的风也带着些许温柔的气息,就在这样美好的时节里,我收到了来自遥远黑土地友人天忱的来信。那封信,就如同一只从远方飞来的报喜鸟,给我平静的生活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与期待。当我小心翼翼地拆开信封,展开信纸,天忱那熟悉而又饱含热情的字迹映入眼帘,仿佛能透过那些文字,看到他在黑土地上那意气风发的模样。
天忱在信中兴奋地告诉我,他凭借着对文学和艺术的一腔热血,创办了《黑土地》杂志。那杂志,承载着他对那片广袤黑土地的深厚情感,以及想要将黑土地上的故事、风土人情、人文精神传播出去的殷切期望。而他,更是诚恳地聘请我担任杂志的副主编,希望我能凭借自己的文字功底和在文学领域积累的经验,与他一同为这份新生的杂志添砖加瓦。
作为相识多年、志同道合的老友,我几乎是不假思索地就接受了这个聘请。在我看来,这不仅是老友对我的一份信任,更是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全新世界的大门,多了一个渠道去展现自己对文学艺术的理解,也就意味着能多一份收获,多一份在文学之路上留下深刻足迹的可能。
从那之后,我的生活仿佛被注入了新的活力,变得更加忙碌而充实起来。我时常坐在工作室的书桌前,对着窗外黄河奔腾的方向,想象着遥远黑土地上的景象,然后静下心来,仔细审阅那些来自各地作者投稿的文章。每一篇稿件,都像是一颗等待雕琢的璞玉,我用心去揣摩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去判断文章的优劣,提出修改建议,就像一位精心呵护幼苗的园丁,期待着它们在《黑土地》这片“文学花园”里绽放出最绚烂的光彩。
为了能让《黑土地》杂志更具特色,我和天忱通过书信、电话交流了无数次。我们探讨杂志的定位,就如同两位航海家在绘制航线图一般,希望它既能展现黑土地的厚重历史,又能呈现当下黑土地人民的生活百态和精神风貌。有时候,我们会因为一个栏目设置的细节问题争得面红耳赤,但那并不是争吵,而是思想碰撞出的火花,每一次的讨论都让我们对杂志的未来更加明晰,那感觉就像是共同雕琢一件伟大的艺术品,虽辛苦却满是期待。
而这一年,收获也确实如春天播下的种子,在各个角落生根发芽,结出了累累硕果。《黑土地》杂志在我们的努力下,一期期顺利发行,并且逐渐在文学圈子里有了一定的影响力。那些刊登在杂志上的优秀文章,就像一把把钥匙,打开了读者们了解黑土地的大门,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了那片土地的独特魅力。看着杂志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我心里的成就感油然而生,仿佛自己种下的文学之树,终于绽放出了绚丽的花朵,结出了甜美的果实。
黑土地上,在我们的努力下正奏响着激昂的文学之歌。而在故乡黄河畔,生活与事业同样蓬勃发展,充满生机。黄河水依旧奔腾不息,它那雄浑的气势就像一首永恒的赞歌,激励着我在艺术道路上勇往直前。我时常会沿着黄河岸边漫步,让那涛声给予我创作的灵感。黄河边的故事,那些祖祖辈辈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喜怒哀乐,都化作了我笔下的文字,融入到了我所参与的各类文学创作之中。
这一年,我也因为文学交流等诸多事宜,多次穿梭于京城之中。京城,就像是一座文化的大舞台,汇聚着来自五湖四海的精英和丰富多彩的文化元素。走在京城的大街小巷,看着那古色古香的胡同与现代化的高楼大厦相互映衬,仿佛是在翻阅一本厚重的历史书,同时又能感受到时代跳动的脉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在京城,我参加了许多文学研讨会、
第67章 黑土地、黄河和长城的交响[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