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68章 北京,圆我文学梦[1/2页]

冰阳之歌 河子文艺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2002年,春天。
     一个温暖阳光舒心的周末,我在家里为新村搬迁忙碌着。
     村支书胡民安给我送来一封北京的来信。这是一封邀约信。
     信中说:
     ‘‘冰阳同志:
     您好!
     根据您在基层对文学的创作和宣传做出了优异的成绩,现由中国文联、中国作协和《文艺报社》创联部联合举办一个基层作家创作培训班,让特邀请你前往参加学习。根据有关规定,学费800元。让您所在的单位提供,请于2002年4月28日务必到《文艺报》社创联部报到。
     切切!
     中国作家协会
     中国文学艺术联合会
     《文艺报》社创联部
     2022年4月1日
     我所在的蒲城人民广播电台支付给我800块钱的学费,我如期来到了首都北京。
     在北京学习的日子,我如鱼得水自由徜徉在高等教育氛围。
     得到了北中国作协、文联的知名作家和北京大学的教授指点迷津,这群有生以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和自豪!
     着名作家和教授的风范教学,知名编辑的权威扶持,我在这所培训班里也结交到全国各地的优秀作家、诗人共同学习提高……
     难忘青春岁月,难忘北京之旅,难忘命运之歌……
     ——题记
     《北京,圆我文学梦》
     2002年的春天,阳光带着融融暖意,轻柔地洒在我生活的小村庄里,仿佛给世间万物都披上了一层金色的纱衣,一切都显得那么舒心惬意。那个周末,我正为新村搬迁的诸多事务忙得晕头转向,村支书胡民安却带着一脸神秘的笑意,将一封来自北京的信件递到了我手上。
     我满心好奇又略带紧张地接过信,当目光触及信封上那几个庄重且熟悉的落款单位时,心跳陡然加快,手都微微有些颤抖了。我小心翼翼地拆开信,逐字逐句地读着那封邀约信,内容至今仍清晰地印刻在我的脑海中:“冰阳同志:根据您在基层对文学的创作和宣传做出了优异的成绩,现由‘中国文联、中国作协和《文艺报社》创联部联合举办一个基层作家创作培训班,特邀请你前往参加学习。根据有关规定,学费800元。请您所在的单位提供,请于2002年4月28日务必到《文艺报》社创联部报到。切切!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文学艺术联合会、《文艺报》社创联部,2002年4月1日”。
     那一刻,我仿佛置身于梦幻之中,手中的信纸仿佛有了千钧之重,它承载着我多年来在文学道路上苦苦追寻的希望啊。我扎根基层搞文学创作已有好些年头了,虽一直笔耕不辍,也在地方刊物上发表过些许文章,可总感觉自己像是在迷雾中独自摸索的行者,渴望着能有一道强光,穿透这迷雾,引领我走向更为广阔的文学天地。而这封信,无疑就是那束照亮前路的希望之光。
     怀揣着这封信,我赶忙奔向我所在的蒲城人民广播电台,向领导详细说明了情况。幸运的是,领导们十分理解并支持我去参加这个培训班,毫不犹豫地支付了800块钱的学费。随后,我便怀着无比期待的心情,踏上了前往首都北京的列车。
     一路上,车窗外的风景如幻灯片般不断闪过,可我的心思早已飘向了那个即将抵达的、充满未知与魅力的学习殿堂。我想象着那里的老师们会有着怎样高深的学识,会结识哪些同样痴迷文学的伙伴,又能收获多少珍贵的创作秘籍。
     当我终于站在了北京的土地上,望着这座繁华大都市的车水马龙、高楼林立,心中的震撼与激动难以言表。我依照地址,几经辗转,终于找到了《文艺报》社创联部。
     报到那天,创联部里已然汇聚了不少来自五湖四海的基层作家,大家脸上都洋溢着兴奋与憧憬,彼此热切地交流着各自的文学故事。我也迅速融入其中,听着大家分享不同地域的文学见闻,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文学新世界的大门,原来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有这么多和我一样在基层默默耕耘、怀揣文学梦想的同行者。
     培训班的课程安排得满满当当,且精彩纷呈,每天都如同一场令人沉醉的文学盛宴。而其中,曹文轩先生的讲课更是让我印象深刻,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那段难忘的学习时光里。
     记得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教室里坐满了翘首以盼的学员,大家都对即将授课的曹文轩先生充满了崇敬与期待。当曹文轩先生迈着稳健的步伐走上讲台时,教室里瞬间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他身着一件简洁的衬衫,戴着一副眼镜,镜片后的目光深邃而温和,透着一种学者特有的儒雅气质。
     曹文轩先生先是微笑着环顾了一下四周,待掌声渐息,他用那富有磁性且略带江南口音的语调开了口:“各位热爱文学的朋友们,很高兴能在这里与大家相聚,一同探讨文学创作这门奇妙的艺术。”简单的开场白,却一下子拉近了与我们的距离,让整个课堂的氛围变得轻松而融洽。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接着,他开始讲授关于儿童文学创作中情感表达与故事构建的内容。他并没有直接罗列那些枯燥的理论,而是先从自己的创作经历说起。他谈起了自己小时候在乡村的生活点滴,那些田野间的嬉戏、小伙伴间纯真的情谊,以及乡村独有的风土人情,如何成为了他创作的源泉。他娓娓道来,仿佛带着我们一同走进了那个充满诗意与童趣的世界,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原来生活中的每一处平凡角落,都能挖掘出动人的故事。
     “就拿《草房子》来说吧,”曹文轩先生微微抬起头,眼神中流露出一丝追忆,“我写桑桑在油麻地小学的那段生活,每一个场景、每一个人物,都是我从记忆深处提取出来,再经过艺术加工的。比如桑桑生病时,他对生命的那种懵懂又真切的感受,我在描写的时候,就是把自己曾经对生命脆弱与坚韧的感悟融入其中,这样才能让读者也跟着主人公一起去经历、去感受那份情感的起伏。文学创作,就是要从自己最熟悉、最有感触的生活入手,把那些藏在心底的情感,用文字的形式释放出来,让它们在读者心间引起共鸣,这便是文字的魔力所在呀。”曹文轩先生说道,他的这番话,让我们都若有所思地点着头,深刻领会到了创作与生活、情感之间紧密的联系。
     说着,他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了几个关键词,然后围绕着这些关键词,详细地讲解了如何在儿童文学作品中架构故事,让故事既有引人入胜的情节,又能饱含真挚的情感,触动小读者们的心灵。他一边讲,一边在教室里踱步,时而停下脚步,用深邃的目光注视着我们,似乎在确认我们是否理解了他所讲的要点。
     讲到精彩处,曹文轩先生还会声情并茂地朗读起自己作品中的片段,他的声音抑扬顿挫,仿佛那些文字都有了生命,在教室里跳跃、飞舞。我们都沉浸在他营造的文学氛围中,随着他的朗读,时而为桑桑的调皮捣蛋而忍俊不禁,时而又为杜小康遭遇家庭变故后的坚强而心生敬佩,整个教室安静得只剩下他那饱含深情的朗读声和偶

第68章 北京,圆我文学梦[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