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下,湾子村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那个默默无闻的小山村,因为周边绿化越来越好,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游玩。村里的一些年轻人看到了商机,纷纷开起了农家乐,做起了乡村旅游的生意,整个村子的经济也因此得到了发展。村民们都对刘少军感激不已,夸他是湾子村的骄傲,是带着大家走向富裕生活的引路人。
刘少军最骄傲的事情,并不是获得了多少荣誉,也不是赚了多少钱,而是看到自己亲手种下的那些树木一天天长大,看到自己参与的绿化工城给城市和家乡带来的改变,看到人们在他打造的绿色环境中露出幸福的笑容。他常说:“我就是个平凡的人,做的也是平凡的事,只是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希望,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一点,让子孙后代能生活在更好的环境里。”
后来,刘少军把自己多年来写的日记整理了出来,取名为《刘少军日记》,并投稿给了北京自然生态出版社。没想到,出版社的编辑们被他日记中真挚的情感、对绿化事业的执着以及那份浓厚的家国情怀所打动,决定将其出版发行。这本书一经问世,便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不少从事绿化工作或者关心环保事业的人都从书中汲取到了力量,感受到了一个普通劳动者在平凡岗位上所绽放出的伟大光芒。
然而,刘少军的家国情怀和担当大义,可不止体现在绿化事业上。在2008年四川发生特大地震那场惊心动魄的灾难中,刘少军的工友陈大山的家乡四川绵阳湾子村也遭受了重创。消息传来时,刘少军心急如焚,尽管当时他在北京的绿化工程正处于关键阶段,诸多事务需要他亲自处理,但他毫不犹豫地放下手头的工作,第一时间赶回了家乡。
一踏上家乡的土地,刘少军的心就像被重重地捶了一下,曾经那熟悉的宁静小村如今满目疮痍,房屋大多已变成了一堆堆破碎的砖瓦,歪歪斜斜地堆在一起,有的甚至直接被夷为平地,扬起的尘土还弥漫在空气中,混合着人们的哭声、呼喊声,让整个村子笼罩在一片绝望的阴霾之中。乡亲们有的满脸惊恐地坐在废墟旁,眼神呆滞,有的身上带着伤,正无助地等待着救援,还有的在废墟中焦急地翻找着,试图找出一点还能用的生活用品或是亲人的遗物。
刘少军强忍着眼中的泪水,迅速投入到抗震救灾的行动中。他凭借着自己在部队练就的救援技能,组织起村里的青壮年,成立了一支临时救援小队。他们没有专业的救援设备,只能用一些简易的工具,甚至很多时候就是靠着一双手。刘少军率先冲向那些摇摇欲坠的废墟,大声喊着:“大家小心点,注意安全,咱们仔细搜,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他弯下腰,用力搬开一块又一块沉重的水泥板,尖锐的边角划破了他的手掌,鲜血瞬间渗了出来,可他像是感觉不到疼痛一般,只是随手在衣服上擦了擦,继续埋头苦干。
在一处废墟下,他们听到了微弱的求救声,刘少军的心一下子揪了起来,赶忙招呼大家加快速度。那是一座已经完全倒塌的房屋,残垣断壁相互挤压着,想要从中救出被困者难度极大。刘少军趴在地上,侧耳倾听着声音的来源,然后小心翼翼地指挥大家从相对安全的一侧开始清理杂物。他们用锄头轻轻地撬动着石块,生怕引起二次坍塌,每挪动一块稍大一点的石块,都要费好大的力气,大家的额头上满是豆大的汗珠,顺着脸颊不停地滑落,可没有一个人停下来歇一歇。
随着清理工作的推进,他们终于看到了被困者的身影,是一位老人,被一根大梁压着腿,痛苦地呻吟着。刘少军赶忙爬过去,握住老人的手,安慰道:“大爷,别怕,我们马上救您出来!”说着,他和几个年轻人一起,试图抬起那根大梁,可大梁太重了,他们试了几次都没能成功。刘少军眉头紧皱,思考片刻后,他让人找来一根粗木棍,利用杠杆原理,大家齐心协力,终于一点点地把大梁挪开了。刘少军小心翼翼地把老人从废墟中抱了出来,交给了一旁等候的医护人员,此时他才长舒了一口气,可还没等缓过劲来,又听到不远处传来了新的求救声,便毫不犹豫地转身奔了过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而当救援工作逐渐过渡到灾后重建阶段,刘少军又面临着新的难题。家乡的房屋大多倒塌,基础设施毁坏严重,重建需要大量的资金和物资。刘少军拿出了自己多年来积攒的积蓄,那是他在北京辛辛苦苦打拼多年,一分一厘积攒下来的,原本是想着以后可以让自己的生活过得更安稳些,可此刻,他没有丝毫犹豫,全部拿了出来,交到了村里负责重建的干部手中,说:“先拿去用,只要能让咱村早点恢复起来,这些钱就花得值!”
但这些钱远远不够,刘少军又四处奔波,联系曾经在北京结识的朋友、合作伙伴,向他们讲述家乡的灾情,呼吁大家伸出援手。他亲自跑到各个城市,一家一家地拜访那些有可能提供帮助的企业和个人,有时候一天要跑好几个地方,饿了就随便吃点干粮,累了就在车上或者路边歇一会儿。他带着家乡受灾的照片,声泪俱下地给大家展示曾经美丽的湾子村如今的惨状,他的真诚和执着打动了许多人。在他的积极筹措下,一批批建筑材料、生活物资陆续运往湾子村,为灾后重建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在重建家园的日子里,刘少军每天都是早出晚归,和乡亲们一起搬砖、砌墙、修路。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还满是废墟的土地上,刘少军就已经来到了工地,他拿起砖头,熟练地在砖上抹上砂浆,然后稳稳地砌到墙上,一边干活一边还不忘给身边的年轻人传授砌墙的技巧:“这砖得放平咯,砂浆要抹匀,这样墙才结实,以后住着也放心呀。”中午,大家坐在简易的工棚里吃饭,刘少军还在和村里的干部商量着下午的施工计划,讨论如何把村里的道路规划得更合理,让以后大家出行更方便。傍晚,夕阳的余晖把整个村子染成了橙红色,刘少军拖着疲惫的身躯,看着一天下来新砌起来的墙、新铺好的路,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那段日子虽然辛苦,但刘少军从未有过一丝抱怨。他觉得,自己作为湾子村走出去的一员,在乡亲们最需要的时候,就应该挺身而出,为家乡的重建贡献自己的力量。而且,他深知只有家乡重新恢复生机,乡亲们重新过上安稳的生活,自己的心才能踏实下来。
在燕山脚下这片土地上,刘少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平凡中的伟大。他的绿色梦想,就像一颗希望的种子,播撒在京城的每一个角落,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他的家国情怀,如同温暖的春风,涤荡着燕山,也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他用自己的双手,为首都的绿化事业默默奉献着,造福着一方百姓,在岁月的长河中留下了属于自己的深深足迹,成为了人们心中那道最美的绿色风景线。
岁月流转,刘少军依旧在绿化的道路上坚定地走着,他的故事也还在继续书写着,激励着更多的人加入到守护绿色、建设美好家园的行列中来……
喜欢。
第86章 平凡中的绿色坚守,燕山脚下的家国情怀[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