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不断后退,心中五味杂陈,既有对家乡的不舍,也有对即将面临的未知生活的紧张与期待。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经过数天的奔波,娘终于抵达了侯马。当她出现在爹所在的部队营地时,爹激动地迎了上去,一把将娘紧紧搂在怀里,两人相拥而泣,那重逢的喜悦,在这满是尘土与忙碌的工地上,显得格外珍贵。周围的战友们也纷纷围过来,笑着打趣,欢迎娘的到来,亲切地称呼她为“嫂子”。
娘在营地安置好后,看着爹依旧在炊事班忙碌,自己也主动加入了进去,想着能帮爹分担一些。在山西侯马段的炊事班,虽说同样是为工友们提供饮食保障,但也面临着不一样的情况。这里不像格尔木那般物资稀缺,周边的集市能采购到相对丰富些的食材,但要满足众多工友的口味和营养需求,也不是件容易事儿。
爹依旧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开始一天的忙碌。他先是去检查食材的新鲜度,和负责采购的战士核对数量和质量,然后指挥着炊事班的战士们分工合作,有的洗菜切菜,有的淘米煮饭,有的准备烧火的柴火。娘则在一旁帮忙,她细心地把每一颗蔬菜都清洗得干干净净,把肉切成均匀的小块,方便后续烹饪。
在侯马,爹又琢磨起了新的菜谱,想着怎么把当地的特色食材融入到大家的日常饭菜中。他向当地的老乡请教,学会了做侯马当地的一些面食,像饸饹面之类的,那劲道的面条,配上鲜香的臊子,深受工友们的喜爱。爹还会根据季节变化,调整饭菜的搭配,夏天的时候,多做些清凉爽口的凉拌菜,让大家在炎热的天气里也能有个好胃口;冬天则是炖上一锅又一锅热气腾腾的烩菜,让工友们吃得浑身暖和,有力气去干活。
当时,爹每个月的工资是三十六块钱,在那个年代,这笔钱虽不算少,但要兼顾家里和帮助有困难的战友,就得精打细算。爹是个孝顺的儿子,心里一直惦记着老家的亲人,每个月都会拿出二十块钱通过邮局寄回老家,留给自己和娘的生活费用就只有十块钱了。剩下的几块钱,爹还会时不时地拿去资助那些在工程中受伤或者家里有突发情况的工友,娘深知爹的为人和这份家国情怀,她从未抱怨过生活的拮据,反而把日子过得有条有理。
娘会用有限的钱去集市上淘一些便宜的布料,回来给爹和战友们缝补那些被工地的尖锐物划破的工装。闲暇时,她还会去周边的野地里挖些野菜,洗净后和着粮食一起煮,给大家改善伙食。在生活上,娘把爹照顾得无微不至,爹的工装破了,她总是第一时间缝补好;爹累了一天回到住处,娘早已准备好热水,让爹泡泡脚,舒缓一下疲惫的身心。
在这侯马段铁路建设的日子里,爹和娘的感情愈发深厚,生活得十分恩爱。每天傍晚,当夕阳的余晖洒在工地上,给那些铁轨、枕木都染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辉,爹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后,总会第一时间来到炊事班找娘。两人会沿着工地旁的小路慢慢散步,一边走着,一边分享着一天里的点点滴滴。爹会给娘讲今天在铁轨铺设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是怎么解决的,或者哪个工友在施工时发生了有趣的事儿;娘则会跟爹说一说炊事班今天又想出了什么新菜谱,或者哪个战士生病了,她去照顾时的情况。
有一回,铁路施工遇到了一处复杂的地质难题,需要爹和技术人员连着几天几夜守在现场,研究解决方案。娘在家中焦急万分,担心爹的身体吃不消,便熬了一锅浓浓的热汤,又做了些干粮,用保温桶装着,深更半夜地摸索着送到了工地。当娘出现在那灯火通明却又紧张忙碌的施工现场时,爹的眼眶湿润了,工友们也都被娘的这份心意所感动,大家喝着热汤,吃着干粮,仿佛又有了无穷的干劲,继续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
还有一次,爹在搬运施工材料时不小心崴了脚,疼得直冒冷汗,走路都一瘸一拐的。娘得知后,心急如焚,赶忙跑到医务室找来医生,又扶着爹回住处。在之后的日子里,娘像照顾孩子一样精心照顾着爹,每天给他熬药、热敷、按摩,还变着法儿地做些利于恢复的饭菜。爹看着娘那忙碌又心疼自己的模样,心里满是感动,嘴上却打趣说自己这一崴脚,倒是享了福了。
娘在营地的日子里,凭借着自己的善良、贤惠,赢得了战友们的一致喜爱和尊重。大家都把娘当成了亲人,有心里话都愿意跟娘倾诉,遇到困难也都盼着娘能出出主意。在这个艰苦的军工工程建设环境中,娘就像一束温暖的光,照亮了每一个人的心,让大家在辛苦劳作之余,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在这个腊八节的夜晚,听着窗外海浪的涛声,我仿佛又看到了爹和娘当年在侯马铁路工地上的身影,那些充满汗水与欢笑、艰辛与温情的画面,如同夜空中最璀璨的星辰,深深地印刻在我的记忆深处,成为我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娘的善良、贤惠,爹的担当、奉献,时刻激励着我,让我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里,传承着他们的精神,努力地生活,勇敢地面对一切。
夜,依旧深沉,海浪依旧拍打着,而我对娘的思念,也如同这涛声,绵绵不绝,久久萦绕在心头……
喜欢。
第113章 军人家属的娘[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