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46章 正月十一念友人大雪[1/2页]

冰阳之歌 河子文艺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2025年2月8日,农历乙巳蛇年正月十一,我去看望友人二崇。
     二崇是一位因见义勇为而失去一条腿的乡村英雄,我们聊了一阵之后,谈到了文友大雪。
     大雪喜爱文学,在北京打工,平时喜欢自吟自唱流行歌曲。
     大雪的漂泊征程苦上加苦,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上高中的时候,他去黑龙江七台河矿区打工。
     把二弟二雪带到矿区务工,可是下矿的二雪在接到回家结婚电报后,又下一次井,下去再没有上来……
     去年十月份,四弟四雪又在工厂无明原因身亡……
     大雪的儿子研究生毕业后,今年35岁了,还有没有娶上媳妇。
     大雪痛苦,在大年初二整整睡了一天……
     无奈的泥土命运,谁懂大雪?
     命运之歌,给谁演唱?
     ——题记
     大年十一念友人大雪
     2025年2月8日,农历乙巳蛇年正月十一,黄河如一条雄浑壮阔的巨龙,在牡丹城边蜿蜒奔腾,它裹挟着千年的历史与无尽的故事,滔滔不绝。牡丹城在冬日的怀抱中,虽未迎来牡丹争奇斗艳的热闹,却在宁静中蕴含着一种古朴而深沉的韵味。凛冽的黄河风呼啸而过,吹进了友人二崇那宁静祥和的小院。
     我沿着黄河大堤缓缓前行,心中满是对往昔岁月的回忆与对友人的深深思念。不多时,便来到了二崇家。轻轻推开那扇饱经风雨洗礼、略显斑驳的木门,二崇正静静地坐在院子里,他那独腿坚定地支撑着身躯,宛如一座坚毅的雕像,背后是波澜壮阔、波光粼粼的黄河水,构成了一幅充满力量与沧桑的画面。院子里的腊梅傲雪绽放,淡黄色的花朵散发出阵阵清幽的香气,与黄河那磅礴的气息相互交融,营造出一种独特而和谐的氛围。
     我们坐在院子里,黄河风如同调皮的精灵,不时地穿梭于我们之间,撩动着我们的话语。不知怎的,话题自然而然地转到了文友大雪身上。
     大雪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父母都是勤劳朴实的农民,家庭经济并不宽裕。但大雪从小就对知识有着强烈的渴望,尤其对文学展现出浓厚的兴趣。在那个书籍匮乏的年代,他常常为了借到一本心仪的文学书籍,步行几里路到邻村的同学家。他如饥似渴地阅读着每一本书,从古老的诗词到现代的小说,文学的种子在他心中悄然种下。
     中学时期,大雪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尤其是语文成绩,常常在年级里独占鳌头。他的作文多次被老师当作范文在课堂上朗读,同学们羡慕的目光和老师的赞扬,更加坚定了他在文学道路上探索的决心。然而,家庭的经济状况却如同沉重的枷锁,随时可能中断他的学业。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大雪一边努力学习,一边利用课余时间帮家里干农活、打零工。
     高中阶段,学习任务愈发繁重,但大雪对文学的热爱丝毫未减。他开始尝试创作一些短文和诗歌,尽管笔触还显稚嫩,但其中蕴含的真挚情感和独特视角,已经展现出他在文学方面的潜力。他把自己的作品小心翼翼地整理成册,满怀期待地投给一些文学刊物,虽然大多石沉大海,但他从未气馁。
     高考的临近让大雪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一方面是对大学文学专业的憧憬,另一方面是家庭经济的困境。最终,现实的残酷还是让他不得不放弃了上大学的机会。看着同学们纷纷踏入大学校园,大雪的心中满是失落,但他没有就此沉沦。
     为了维持生计,大雪开始四处打工,先后去过黑龙江七台河矿区,也在北京漂泊。在艰苦的打工生活中,他始终没有忘记心中的文学梦。偶然的机会,他得知了人民文学函大的招生信息,这仿佛是黑暗中的一道曙光,重新点燃了他求学的希望。
     尽管生活条件艰苦,工作忙碌,大雪还是毅然报名参加了人民文学函大的自学课程。他白天在工地辛苦劳作,下班后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狭小昏暗、潮湿逼仄的出租屋。屋里没有像样的书桌,他就把木板架在床边当作书桌。夜晚,城市的喧嚣渐渐退去,他在那盏昏黄且摇曳的台灯下,开启与文学的深度对话。
     自学的过程困难重重,函大的课程内容丰富且深奥,对于没有系统学习过大学文学课程的大雪来说,理解起来难度极大。遇到晦涩难懂的文学理论,他常常反复阅读教材,查阅各种资料,甚至向一些素未谋面的文学爱好者请教。为了弄明白一个文学概念,他可以花费几个晚上的时间,在简陋的房间里冥思苦想,在笔记本上写下密密麻麻的思考笔记。
     碰到精彩绝伦的篇章,他会不由自主地低声诵读,沉浸在文字的魅力中。他不仅欣赏作品的文采,还仔细分析作品的结构、人物塑造和叙事手法,试图从中汲取创作的灵感。他的内心充满了对文学的敬畏与热爱,每当领悟到一个新的文学技巧,他都如获至宝,仿佛离自己的文学梦想又近了一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夏日的夜晚,闷热如同蒸笼,破旧的电扇有气无力地吱呀转动,吹出的风都是燥热的,豆大的汗珠从他额头滚落,浸湿了书页,可他浑然不觉,专注于学习。寒冬腊月,屋里没有暖气,冰冷的空气似乎能穿透窗户缝钻进来,冻得他双手僵硬、麻木,他紧紧握着笔,哈一口热气暖暖手,便又迅速投入学习。
     就这样,在无数个日夜的坚持与拼搏下,大雪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完成了人民文学函大的课程。他的努力得到了回报,作品开始在一些文学刊物上崭露头角,甚至有幸发表在《人民文学》特刊上,这成为他文学道路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然而,大雪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荆棘丛生,诸多困难如影随形。为维持生计,他四处漂泊打工,在黑龙江七台河矿区、北京等地辗转。在矿区,高强度的下井作业让他疲惫不堪,下班后身体的极度劳累使他难以集中精力构思创作。在北京,日常工作同样占据大量时间,他只能在有限的闲暇里,见缝插针地进行创作。经济上的捉襟见肘,也让他无法购买充足的文学书籍和资料,难以接触前沿的文学理念与创作技巧。参加文学讲座、研讨会等提升创作能力的活动,对他来说也是奢望,因为他负担不起相关费用,这极大地限制了他文学视野的拓展。
     此外,自学人民文学函大虽让他获得一定文学知识,但在创作中遇到具体问题时,身边没有专业老师或文学前辈及时给予指导。作品完成后,也难得到专业、系统的反馈,致使他难以发现自身不足,创作水平提升缓慢。而家庭的接连变故,更是让他的生活雪上加霜。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大雪带着二弟二雪奔赴黑龙江七台河矿区打工。那时的他们,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相互扶持,在艰苦的环境中努力打拼。二雪生性善良、淳朴,对生活充满热情,他总是跟在大雪身边,像个小尾巴,对兄长充满了信任与依赖。大雪也格外照顾二雪,工作中,总是把相对轻松安全的任务留给二雪,自己则承担起更重更危险的活计。休息时,大雪会给二雪讲文学故事,二雪总是听得津津有味,眼中满是对兄长的钦佩。他们一起在简陋的宿舍里,憧憬着未来挣够钱回家乡,盖新房,二雪娶个漂亮媳妇,大雪继续追逐他的文学梦。
     有一次,二雪在工作中不小心扭伤了脚,大雪心急如焚,背着他走了好几里山路去看医生。在二雪养伤的日子里,大雪不仅要完成自己的工作,还要照顾二雪的生活起居。他每天早早起来,为二雪准备好热乎的饭菜,叮嘱他好好休息。晚

第146章 正月十一念友人大雪[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