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饮下混合着被宰杀动物血液的烧酒,随后高声宣誓,誓言为革命事业奋斗到底。
1925年5月15日,顾正红被枪杀,随后由英国人指挥的上海警察局小分队竟然对示威的工人和学生开火,导致震惊全国的“五卅惨案”。
“北有五四之北大,南有五卅之上大。”张少卿凝视着王至诚胸前的照相机,沉声说道:“‘五卅惨案改变了我们活动的重心,我们的目标从日本人转向了英国人,迅速引发了一股遍及中国的愤怒洪流。周恩来、罗亦农、赵世炎等人都在此次运动中担任了领导或参与者。”
“你如果想采访的话,找我赵容就对了。”张少卿说。
赵容?王至诚心中一震,眼前的老板就是张少卿,那个历史中的传奇人物。他的内心掀起阵阵波澜,仿佛在时间的长河中,命运的轮回即将揭开。
张少卿还告诉王至诚:“1926年前后,我担任上海大学共字号特支委员会书记和沪东区区委书记,也许因为工作的特殊性,保护组织的更大安全,让组织的每一个人不因为我的被捕而被牵连,没有档案,也就是说将来一个新国家的到来,都是一段空白,永远无法考证。”
王至诚回答说:“我王至诚从不涉政,我是徐悲鸿先生介绍来上海大学寻求一个教授职务。”
“他不在!”张少卿又说,“到大学谋职,可以找我啊!”
王至诚见他这般的傲气,回避他的主动邀请,询问道:“请问能借用一下电话吗?我会支付费用或者以书法抵账的。”
张少卿乐意地将电话递给王至诚。王至诚拿起话筒,思绪万千,内心的焦急愈发难以抑制。他拨通了一个又一个号码,期待着能听到徐悲鸿熟悉的声音,每一次电话接通的瞬间,他都心跳加速,然而,这种期待却一次次被失望击碎。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王至诚想到徐悲鸿在法兰西国家美展上的辉煌,心中就充满了自豪,但更多的是一种焦虑。他知道,徐悲鸿此刻正忙于欧洲的艺术事业,自己却只能无奈地等待。
“还需要再打吗?”张少卿的话打断了他的思绪。
王至诚摇了摇头,失落感包围了他。他明白,徐悲鸿曾在多个国家游历,这样的寻找似乎变得无比渺小。他的脑海中顿时浮现出徐悲鸿在德国、比利时等地的身影,心中更是烦躁。每拨通一个号码,长途电话的费用犹如压在他心上的一块巨石,他想把电话打到日本去,也没几个费用。
当听到对方反问“不是几天前回国了吗?”时,王至诚的心中猛然一震,原本的担忧顿时加重。他不禁开始思考,徐悲鸿的安全是否有隐患。此刻,他的急切与不安交织在一起,仿佛时间在这一刻静止,唯有对徐悲鸿的思念与关心不断涌上心头。他明白,找到徐悲鸿不仅是为了联系,更是为了确认他的安危。
“写一幅《兰亭序》吧。”张少卿的声音在他耳边响起,王至诚虽心有不甘,却明白这是他获得机会的唯一途径。
“取笔墨纸砚来——!”王至诚大声喊道,字里行间似乎蕴藏着他对未来的渴望与对未知的期待。
就在这一刻,青云小馆的灯光似乎暗淡了些,时间仿佛静止,故事的另一端,命运的齿轮正在悄然转动……
喜欢。
第50章 青云小馆:人生命运的交织[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