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王至诚继续说道,“鲁迅也参与了语丝社的创办,发表了《论雷峰塔的倒掉》,成为主将之一。”
“‘女师大风潮升级,鲁迅因支持进步学生的斗争被免职,鲁迅向平政院状告章士钊。‘三·一八惨案发生后,鲁迅作《死地》和《记念刘和珍君》等文章抨击政府,遭追捕。在山本医院避难期间,鲁迅笔耕不辍,出版了《彷徨》等脍炙人口的佳作。”
“鲁迅从鹭城大学辞职后,赴中山大学任教,与中共两广区委书记陈延年会见,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4月1日,他在黄埔军校发表了《革命时代的文学》,不久后‘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发生,鲁迅铤而走险去营救进步学生,因无果愤然辞职。”王怀兰感慨道。
“鲁迅每走一步,都未丢掉传统文化,反而将其发展至极致。他没有与新思潮冲突,而是辩证地接受西方和东京的先进文化影响。”王怀兰说。
“爷爷,你知道鲁迅为何拒绝诺贝尔文学奖吗?”王至诚问。
“鲁迅知自己是中国人,担心这滋长虚荣心,但他缺乏民族自信。中华民族有五千年悠久文化,鲁迅的文章是中华新文化的方向,也是世界新文化的方向。”王怀兰回答。
“我没想到在我被捕期间,鲁迅拒绝作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离开广州来上海。与梁实秋等人就‘第三种人和‘自由人展开持久论争;今年与创造社、太阳社成员就‘革命文学问题展开论争。”王至诚说,“我也想听听鲁迅对书法发展的高见。”
“我们的重心在书画,而非文学。”王怀兰提醒,“经历了国共两党的分裂之痛,不想再经历文化人内部的争论。”
“鲁迅的文学面对敌人的文化,是一场看不见血的软刀子,他正在进行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王至诚说道。
“见面再谈文学。”王怀兰表示支持。
“鲁迅是一位难以接触的人,如果再遇上许广平……”王至诚不禁感到担忧。
“至诚,鲁迅的太太许广平也是一位出色的作家,她在文学上也有自己的见解。如果能见到鲁迅,或许也能顺便与许广平交流。”王怀兰的眼中闪烁着希望。
车子缓缓驶过繁华街市,前方就是鲁迅的住处。在这个动荡的时代,他们的每一步都承载着重重的期待与未知。王至诚深吸一口气,默默祈祷能与鲁迅及许广平有一个愉快的交流,探讨文学与文化的未来。
正当他们接近鲁迅的住处,王至诚的心中涌现出一种复杂的情感。一方面,他对鲁迅的崇敬是深沉的,另一方面,他心中也充满了对鲁迅能否理解他们所处时代困局的期待。
鲁迅的文字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无数人的心灵,而他本身又是怎样一位在黑暗中拼搏的人物?王至诚暗自思索,如何向鲁迅表达他对文化与信仰的渴望,以及对未来的憧憬。
在这股紧迫感中,车子终于停下,眼前就是鲁迅的家。王至诚轻声道:“爷爷,我们到了。”他心中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紧张与激动,似乎即将迎来一场改变他们命运的交流。
喜欢。
第195章 想念鲁迅:寻找真相的旅程[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