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232章 追梦之路:艺术与信仰的交汇[1/2页]

文化英雄联盟 万里虹云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火车继续飞驰,王至诚的思绪如同列车的车轮,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充满青春热血与梦想的北京美术专科学校。
     一天,王至诚走到李苦禅的书画桌前,目光落在他刚完成的《群英荟萃》,赞叹道:“仁兄,这幅画就像一群雄鹰汇聚于高山之巅,笔触质朴而豪放,颇有孙占群、徐悲鸿的神韵。落款也让我想起王羲之的行草。”
     李苦禅谦逊地说:“不瞒你,我的确跟过孙占群和徐悲鸿。”
     “这幅画的灵感源于我的中学时代。”李苦禅继续道,“先是跟孙先生学习四条屏,再加上徐先生的画马之法,这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王至诚凑前,低声问:“仁兄,您竟然见过徐悲鸿?”
     李苦禅的眼中闪烁着激动的光芒:“他是我的恩师!”
     那天傍晚,李苦禅得知徐悲鸿将从天津返回,心中激动不已。他放下拉洋车的工作,匆忙换上整洁的衣衫,走入北京寒冷的夜晚。
     裹挟着纷飞的大雪,他在徐悲鸿的寓所前焦急等待。四个小时过去,仍未见到崇敬的老师。
     就在他感到失望时,一个路过的学生告诉他,徐教授已去美术专科学校。他激动不已,拖着冻僵的双腿,消失在白皑皑的大雪中。
     几天后的一个下午,李苦禅鼓足勇气,闯入徐悲鸿的画室。“对不起,没有提前相约。我知道,提前相约也无法见到大师。”
     徐悲鸿抬起头,浓重的高唐口音中透出温暖:“你在大雪天等了四五个小时,是徐某人回来晚了。”
     李苦禅激动地说:“我希望能拜您为师!”
     徐悲鸿握住他冻得发红的手,眼中闪烁泪光,“在这艰难的岁月里,你为穷苦孩子争口气。白天参加爱国运动,晚上拉车维生,你是一个德艺双馨的爱国青年!”
     李苦禅被这一番话感动得泪水夺眶而出……
     在徐悲鸿的引导下,李苦禅进入了北大附设的“勤工俭学会”。虽然是半工半读,但他因此得以跟徐悲鸿学习素描与西画。王至诚对此感到困惑:“可是后来,你的画风却转向了国画?”
     李苦禅微微叹息:“当时的我,靠拉车的收入根本无法承担昂贵的西画材料。多亏孙占群和徐悲鸿先生的帮助,我开始思考如何融合中西技法。还接触了许多有思想的人物。”
     “还有谁?”王至诚问道。
     李苦禅说:“徐先生临走前让我旁听中文系课程,我聆听了蔡元培、梁启超等前辈的演讲,甚至见到了毛先生和他的老师徐特立。”
     这些思想与李大钊、陈独秀等人的理念彼此呼应,让李苦禅找到了人生的目标和发展方向。王至诚想到这里,激动地喊道:“苦禅……”
     苦禅……这个名字正是因为同学的关照而得。苦,即苦难的经历;禅,写意画的古称。他决定以“李苦禅”名行世,没想到王至诚不再喊他“李英杰”,而是直呼“苦禅”。
     李苦禅说:“我跟徐先生学习的是西画,我想拜你为师学习国画。如何?”
     王至诚想了想,说道:“你带我去见徐悲鸿,我自然带你去见齐白石学习国画,并保证你是齐门弟子。”
     两人击掌相约,互许承诺。李苦禅把徐悲鸿介绍给王至诚,而王至诚将齐白石引荐给李苦禅。
     1923年秋的一天,李苦禅拉着洋车经过王府井大街,恰巧遇见齐白石从一家书画店走出。见到齐白石,李苦禅心中一紧,想起自己的西画与齐白石的国画相差万里,羞愧得想要躲开。
     “苦禅,过来送我回家,聊聊

第232章 追梦之路:艺术与信仰的交汇[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