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241章 故宫谍影:十六年前初见杨守敬[1/2页]

文化英雄联盟 万里虹云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1928年6月1日,北京忽然下了一场雷雨。故宫博物院门前,汽车如同一叶叶扁舟,在一片“汪洋大海”中漂浮。
     王至诚望着漫天的大雨,笔挺地站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门前,思绪回溯到1912年初春。
     那年,年满12岁的王至诚来到了北京故宫,那一天夜晚,恰逢一场暴雨,王至诚蜷缩在故宫门口,怀中紧紧抱着爷爷送他的那幅《兰亭序》。
     一辆马拉的洋车驶来,车上一位古稀老人撑着伞,步伐匆匆。他就是历史地理学家、书法家杨守敬。当他发现王至诚怀抱的画轴的时候,心中感到一丝惊讶与怜惜,便将王至诚带上了洋车,驶向紫禁城的内廷。
     随着一声惊雷,王至诚在梦中惊醒,“爸爸!爸爸!”王至诚惊慌失措地呼喊。
     “南京临时政府决定将大量文物从热河行宫和盛京故宫移至故宫前朝,你爸爸应该在回京的路上。”杨守敬说道,眼中闪烁着鼓励的光芒。
     王至诚听后,轻声说道:“爸妈离开沂蒙山去北京的时候,我刚刚记事儿,我常常一个人坐在沭河边发呆。”他的话语中透着深深的失落和对家庭的渴望,令杨守敬感同身受。
     “我的童年也并不容易。”杨守敬叹息道。他紧紧握住王至诚的手,讲述了自己成长中的孤独与奋斗。然后劝道:“暂时你爸妈回不来,不如跟我学习书法。”
     杨守敬的话深入王至诚的心中,让他感受到一丝温暖与希望。他的眼中闪烁着光芒,突然跪下,毫不犹豫地说道:“师傅在上,请赐教中国书法!”
     杨守敬站在书案前,认真书写着《兰亭序》,并让王至诚评价:“你看,杨爷爷写的《兰亭序》与你们琅琊王氏的《兰亭序》有何不同?”
     王至诚仔细观察,杨守敬的书法带有明显的欧阳询风格,融汇了汉代的古韵与清末民初的书写风气。用笔扎实、结体开张,虽然技艺未必上乘,却充满了气势和宏伟之感。
     王至诚看了看回答道:“我们写的要与书圣的《兰亭序》形同神似,而杨爷爷的《兰亭序》虽然字形不同,但从神采笔韵上看,并不亚于我们的,甚至更胜一筹。”
     “笔笔求肖,字字求合,终究是门外汉也。”杨守敬微微一笑,引用了自己着作《楷法溯源》的观点,强调了民国时期临摹与前贤书法之间的差异。
     王至诚继续追问:“杨爷爷,如何才能将神韵溢于字里行间?”
     杨守敬沉吟片刻,回答道:“纵观历代书法,凡在书法上有新造诣者,必须具备‘三要:一是天分,二是多见,三是多写。至诚,凭你聪明的天分与超强的悟性,第一条已经足够了。”
     王至诚继续说道;“除了祖上留下的琅琊本《兰亭序》,我见过三、四个流传于民间的摹本……临摹百遍,总不得要领。”
     “这远远不足。”杨守敬摇头说,“不仅要看帖,还需看碑刻;不仅要学《兰亭序》,还要看其他碑帖。‘碑帖并重,旁通博引,方可求变求新。”
     杨守敬从书案中取出历代碑帖的原贴或照片,讲述道:“中国书法源远流长,殷商的甲骨文古朴、周代的钟鼎文繁复、秦汉的篆隶古奥苍劲,晋唐以来,各显神韵。加之‘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二郑(郑道昭、郑述祖)驰骋书坛,唐朝有虞世南、

第241章 故宫谍影:十六年前初见杨守敬[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