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过天晴,北京的天空格外湛蓝,空气也显得分外凉爽。一道艳丽的彩虹在紫禁城的上空架起了一座美丽的桥梁。
王至诚第三次站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大门前,心中充满期待和不安。门前的门依旧紧闭,父亲王光亭和母亲兰亭是否在这座大院里,他无从得知。
在1912年和1914年,王至诚先后两次来过这里,每次与他见面的都是他的老师杨守敬。为了见到父母,王至诚考入了北京美术专门学校,但如今却因北伐军即将攻入而被关在门外。
“哐,哐哐!”王至诚用力拍打着博物院的大门,心中焦虑不已。终于,一位看似四十七八岁、留着平头的门卫打开了门,愤怒地问道:“干什么?”
王至诚不解地问:“大白天关什么门啊?”
门卫稍微和气了一点,回答道:“北伐军就要攻过来了,青年书生快逃命去吧。”
王至诚取下背后的书画包,坚定地说:“我这里有需要博物院鉴定的字画,如果是文物,我愿意无偿捐给国家。”
门卫看了他一眼,摇摇头说:“一大早就来了对冒充捐字画的‘新婚夫妇,多亏了王士珍委员和王光亭委员及时赶到,故宫才免于损失。”
意识到门卫误会了他,王至诚从书画包中取出《兰亭序》,随意展示给他看,字帖上是王羲之那行云流水的行书,正是:“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故宫不缺这些赝品!”门卫摇头,“南北朝梁武帝萧衍收藏至千种,唐太宗李世民下令募集万余种,理宗收集也有170余种,你想捐的属于哪个版本呢?”
王至诚试探性地问:“先生,故宫博物院喜欢什么版本?”
门卫略显思索,便开始列举:“冯承素的《神龙本兰亭》、欧阳询的《定武本》、虞世南的《天历兰亭》……当然还有王羲之的真迹,如果有的话,喜从天降啊!”
在爷爷的影集中,王至诚也见过门卫说的这些版本,他打量着门卫,觉得这人并非等闲之辈。为了不被忽悠,他回答:“是‘琅琊本的《兰亭序》。”
“‘琅琊本?”门卫沉吟片刻,竟然把大门关上了。
王至诚心中焦急,然而不熟悉故宫的院子让他无从入内。于是他转身来到博物院旁的空场,青砖铺成的地面上没有积水,几棵茂密的大树为他提供了荫凉。他将笔墨纸砚备齐,宣纸贴在宫墙上,开始写起《兰亭序》。
没过多久,便吸引了不少观众,价格也便宜,几乎只是墨水和纸张的成本。王至诚正在兴头上准备写第三幅,听到旁边有人提醒:“青年人,快走吧,这是马副馆长的摊位,他每天都会来这里支桌子为大家写字。”
王至诚侧头一看,刚才的“门卫”推着家什过来,二话不说就把桌凳搬到他身边,握住王至诚的手说:“我没想到你就是书圣后裔王怀兰的孙子王至诚!”
王至诚一时间愣住了。
“门卫”继续说道:“我观察你好久了,如果没有毅力,你不会在风雨中等这么久。看你的面相和举止,我想到了你的爷爷、父亲。今天这场雨也反映了你的坚持。能临摹‘琅琊本《兰亭序》的,只有琅琊王氏父子和王至诚你。”
“敝人不才,正是王至诚。”王至诚谦虚地回答。
“你就是王光亭的儿子?!”“门卫”握得更紧了,问道:“你这么大的雨来这里干什么?”
王至诚坦诚地说:“不瞒您说,我想在此谋个差事。”
第243章 故宫谍影:神秘的门卫[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