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245章 故宫谍影:遗志与信仰[1/2页]

文化英雄联盟 万里虹云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6月1日的早晨,阳光透过窗帘的缝隙洒在地板上,王至诚的心情却如同阴霾般沉重。马衡闭门不见,只派了一位报童送来一份上海《申报》。
     王至诚接过报纸,打开,手中微微颤抖,王至诚的双眼迅速锁定了那条令人心碎的消息……
     “罗亦农身穿直贡呢马褂,灰色哔叽长袍,衣冠甚为整齐,态度仍极从容,并书遗嘱一纸。”字里行间的描述如同刀割,深深刺痛了王至诚的心。
     罗亦农,1902年5月18日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县,1919年,他怀揣着对新思想的渴望来到了上海,接触到了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步入了革命的洪流。
     1925年,罗亦农曾作为中共中央特派员赴广州,参与全国第二次劳动大会的筹备工作,以无畏的姿态面对压迫与挑战。
     罗亦农不断推动的工人运动、罢工行动,以及他在五卅运动中所表现出的英勇,都构成了他革命生涯的华章。每一次奋起,都是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而如今,这个充满理想与信念的年轻人,却在短短26年间,走向了生命的终点。王至诚的心中涌起一种无法言喻的悲痛。他的手几乎无法再拿住报纸,眼泪模糊了视线。
     王至诚注意到文中罗亦农留下的绝笔:“慷慨登车去,相期一节全。残躯何足惜,大敌正当前。”报纸即将从他手中滑落地上。
     王至诚弯腰去捡,恰好看到一位五十岁左右、留着短发的中年先生捡起了报纸。那人似乎也被报纸上的内容所震撼。
     “这是罗亦农的遗志。”王至诚忍不住开口,声音微微颤抖。
     “我知道他。”中年男子抬起头,目光中闪烁着一种复杂的情感,“他是一个真正的革命者,值得所有人为他哀悼。”
     王至诚与中年男子对视,感受到一种奇妙的默契。正是这种毫无保留的信仰与情感,让他们在这个动荡的时代中,找到了彼此的共鸣。
     “我一直在追随他的理想,希望能为这个国家的未来出一份力。”王至诚的声音坚定而低沉。
     “罗亦农的牺牲不会被遗忘,他的精神将激励更多的人。”中年男子的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我们只要继续前行,就一定能实现他的理想。”
     随着两人的对话,王至诚心中燃起了一丝希望。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正是这样的信仰与坚持,才给予了他继续前行的力量。
     “我们要为他的理想而奋斗,不让他牺牲的意义消逝。”王至诚说完,目光更加坚定。
     中年男子点了点头,眼中充满赞许。他轻声说道:“我们要铭记历史,传承信仰,继续为这个国家的未来而努力。”
     王至诚接过对方递来的报纸,惊愕地打量着中年男子,问道:“你是易培基先生?”
     中年男子点了点头,目光深邃而坚定。
     易培基,1880年生于湖南长沙,字寅村,号鹿山,是中国着名教育家,也是故宫博物院的创建人之一。王至诚心中对这位历史人物的敬佩油然而生。
     王至诚在心中回想,1926年时易培基被北洋政府通缉,曾被迫脱离故土。于是问道:“您不是早已离开北京了吗?”
     “可是,故宫博物院需要易某啊!”易培基的声音低沉,却透出一股不屈的信念。
     王至诚了解到易培基被推为国字号中央政治会议委员,并兼任外交委员会委员。他心中一动:“北伐军势如破竹,不出十日便将战胜奉系,进而占领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组织与管理必将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我恳求您帮我一个忙,让我进去,如何?”
    

第245章 故宫谍影:遗志与信仰[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