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不平等条约,也多次利用过日本人。”张景城客观地评价道。
王至诚心中一动,觉得作为一个大字不识的文盲,能够做到这一点着实不易。他继续询问:“张作霖喜欢《兰亭序》,是不是受过王永江的指导?”
张景城回答:“我听说过,王永江不仅是奉天的财神爷,还是奉天教育的春天,他建议张作霖建立东北大学,并兼任校长。他热爱诗文,擅长书法,收藏鉴赏,临摹的《兰亭序》以假乱真。”
“那他有没有真迹或接近真迹的摹本?”王至诚追问。
张景城叹息道:“这个就不敢说了,东北大学的许多师生见过,可惜他去年冬天在金州去世了。”
“我很难相信。”王至诚暗暗为王永江的去世感到惋惜,心中不由感慨万千。
“张大帅的外表非常俊气,身材标准。”张景城见王至诚对此表示怀疑,便迅速补充道,“您知道张学良吧?他是张作霖的儿子,也是民国四大美男之一,张学良的英俊正是遗传自他父亲。”
在车上,王至诚明白了正史与野史常常混淆,对一个人的评价不公,甚至截然相反。他意识到,在这五千年的历史中,有太多事件与人物等着被重新审视,只有澄清历史,才能还原真相。
张景城忽然问:“至诚哥,您是找靖尧姐?”
“对。”王至诚说,“自火车一别,就没有见过她。”
张景城说:“我姐现在很好,除了在东北大学深造外,还在一所小学兼职。”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王至诚想起在火车上被调包的《兰亭序》,问道:“见过你姐姐拿过一个画轴,书写的是《兰亭序》。”
张景城说:“姐姐本身就是书法家,她的功底不在你我之下,何不拿走你的《兰亭序》。”
王至诚想进一步了解,于是试探性地问:“靖尧也学过《兰亭序》,她的书法先生是哪个高手?”
“我小时候,姨家来了一位书法家,名叫李瀛,号仙侣,绥中县人,因事被免职租赁在亲戚家以卖字为业。亲戚觉得他的字端庄俊秀、飘洒流畅,就让我和女儿拜他为老师。可惜教了几年,先生因吸毒去世。”张景城一边说,一边不禁露出悲伤之色。
王至诚感慨道:“这位书法家是‘文章平平,字压三城的‘关东一支笔,却因吸毒而毁了自己的书艺。”
“李先生的字多追慕于赵孟頫,但他说:如果见到《兰亭序》的真迹,哪怕一张唐摹本也能把毒戒了!”张景城为李瀛的追求感到惋惜。
张景城继续讲述他的经历:“可惜,我的家父说书家和画家不能养家糊口。在入上海震旦学院之前,冯庸的父亲冯德麟推荐我到冯庸大学,读了一年。冯庸和张学良同岁,也叫汉卿,是兄弟。在大学里,人人都要受军事训练,尤其是提倡工业救国。”
“这确实是一种很好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体魄与意志。”王至诚赞同道,“即便是严冬积雪,学生也需要锻炼身体。”
“我们的冯庸大学随时可以拉出一支队伍!”张景城信誓旦旦地说,满脸自豪。
就在此时,静谧的街道上传来急促的脚步声,一小股东北军整齐列队正朝他们这边奔来,身着整齐的军装,佩戴着枪支,气氛顿时紧张起来,王至诚和张景城面面相觑,心中不由得一沉。
随着军队的逼近,海城的未来似乎也笼罩在一层不安的阴云之中。
喜欢。
第270章 王至诚卖字:张景城带来喜讯[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