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日傍晚,霓虹灯下,靖尧在张学良全权授意下,为冯庸、梁思成和王至诚召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鸡尾酒会。
酒会的气氛轻松而愉悦,灯光闪烁间,映照出每个人心中的期待与紧张。作为张学良委托的代表,靖尧特别希望在这次聚会上能够拉近与王至诚的距离。
王至诚目光坚定,言辞间流露出对书法的热爱。他的声音在空气中轻轻荡漾:“看《兰亭序》行如风的笔痕,当年王羲之用鼠须笔并非传说,虽不是状元笔,但能绵里藏针。”
梁思成说:“这绵里藏针的‘针是王羲之用笔的笔力,劲道,而非我们一般的钢针。”
“书圣当年书写《兰亭序》的笔力,远超过今日钢针之力啊!不然愧对这‘天下第一行书。”王至诚这一番幽默而富有洞察力的讲演,引得在场众人阵阵笑声。
靖尧在心中默默称赞,觉得他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他不仅是一位书法家,更是对历史、文物、教育有着独特见解的人。
靖尧脉脉地望着王至诚,似乎忘记了倒酒。尽管她见过许多书画大家和教育家,但没有一人能够与王至诚这么年轻,这么英俊,这么有才气的书法家媲美。情窦初开的她,心中那种从北京顺承王府门前开始的微妙喜欢愈发清晰。
当王至诚的演讲结束,靖尧举杯向张学良推荐:“您和至诚虽然不是过命之交,但他的祖父与大帅也算有知遇之恩。”
张学良微微一笑:“多希望您能多加关照。”
王至诚举起酒杯,语气真诚而恳切:“谢谢,汉卿,您的关照无疑是对我最大的支持。”
冯庸则插话道:“我看至诚可以去东省特区工业大学校,本大学即将更名为哈尔滨工业大学。更可喜的是我们的张汉卿即将出任理事会主席。”
听到这里,王至诚微微皱眉,虽然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的历史颇具辉煌,但它的创建与帝俄在中东铁路的利益密切相关。这段历史让王至诚对这所学校心生抵触。于是找个理由婉言拒绝:“但我对铁路建设和电气机械工程一无所知,甚至连俄语也无法流利交流。”
“孤陋寡闻了,至诚。”冯庸继续说道,“学校的创建由俄国籍校长A·A·摄罗阔夫与中国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宋小濂共同创建。校名改为东省特区工业大学校后,东省特区行政长官张寰湘将军担任校理事会主席,东北政府国民教育部总长刘哲任校长。希望至诚兄不要错过机会。”
靖尧在一旁默默思索,心中对王至诚的去处充满了疑虑。她希望如果王至诚能去哈尔滨,她将向上级伍豪再一次推荐,可以让王至诚在哈尔滨秘密出发,前往莫斯科劳动大学深造。而李苦禅传递过来的情报,是让王至诚打入张学良身边等待机会。
去留就在一念之间,靖尧等待王至诚的意见。
“冯兄,谢了!”王至诚最终决定不去东省特区工业大学,举起酒杯,笑着说道:“我去冯
第339章 谍战大帅府:鸡尾酒会的微妙情愫[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