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军就再也不是革命军的对手了,就算革命军没有精良的枪炮。
事实是,天下汉人几乎都把革命军当作了救星,并且革命军的精良枪炮还不断推陈出新,这时候公然跟革命军为敌,那就是自寻死路。
正是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清廷首脑人物放弃了一统天下的打算。
此时在大同城再次见识了革命军的火器,这让阿济格吃惊之余也不免喟叹。
革命军就是利用火器起家的,妄想革命军不使用火器,那不就等于听信了老虎不吃人吗!
趁着清军攻城队伍出现短暂混乱的时候,城头革命军的弓箭手发挥了作用。
由于距离城下的清军非常近,清军又比较密集,弓箭手可以不用怎么瞄,就可以把羽箭射到清军的要害部位。
当然,站在较远处的清军弓箭手是革命军的噩梦。
革命军这边,不是没有人能射中清军的弓箭手,可惜这样的人太少。
稍微有利的一点就是,革命军是居高临下,清军是自下而上的仰攻。
比较命中率的话,反而是革命军这边占优。
好不容易爬到城头的清军,由于城下出现了混乱,后继乏力,他们刚一探头,面临的就是三四支□□的刺杀。
清军的第一波进攻被革命军挫败。
稍作休整后,清军发动了第二次强攻。
为了配合前方将士攻城,阿济格只留三百八旗兵驻守中军帐,其余八旗兵全部配发了弓箭到大同城下射箭协助汉军绿营兵攻城。
在强大的弓箭压制下,城头革命军出现了大量的伤亡,清军的攻城队伍很快地爬上了云梯,部分清军已经攀登到了城头上。
清军这一次攻城志在必得,如果抵挡住了清军这一波攻势,清军就会无计可施,革命军这边也最少可以得到五天的休整时间。
距离唐以杰将消息传给革命司令部已有十三日,按照正常的速度,此时革命司令部不但得到了大同的消息,而且已经做出了相应的反应。
从《革命之火》上得知革命军正规作战部队的最前沿已经到了绥化,距离大同已经不远。
如果革命司令部指派绥化的革命军作战部队驰援大同,估计最迟在十天后到来。
因此,只要这一次对清军造成一个重创,等到清军休整恢复了元气时,革命军的驰援部队说不定已经来到大同了。
大同这里,不缺的就是人和粮食,缺的是犀利的枪炮。
只要驰援部队能为大同带来一定数量的枪炮,阿济格就算能调集数万清兵,大同革命军也不足为虑。
冒着清军的箭雨,冒着被刁钻的清军弓箭手射杀的危险,革命军守城部队不得不站起身来跟登上城头的清军厮杀在一处。
清军能够登上城头,除了弓箭手大力帮忙外,还跟革命军的战术有一定关系。
见到这么多的清军前来攻城,姜?、唐以杰、杨振威等明白阿济格已经调动了大同地区能够调动的所有部队前来攻城。
阿济格这一次志在必得,大同革命军当然不能让阿济格轻易得逞。
革命军堆积在城头的石头和檑木杀伤效果不怎么样,全部扔到城下,等于是垫高了攻城部队的地基,更便于清军攻城了。
另外,革命军发现陶□□杀伤效果不错后,就决定用陶□□给清军一个沉痛打击。
城下如果多了石块和檑木,会限制了陶□□的杀伤作用。
为了尽可能多地用陶□□杀伤更多的清军,必须引诱更多的清军到城下来。
第 676 章 陶□□[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