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9章 汴梁传旨藏蹊跷,旧敌寻仇搅风云(公元1012年夏-秋)上[1/2页]

了解历史之大汉王朝 龙台家和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高阳关的夏天总带着股刚猛劲儿,日头把城墙晒得发烫,连吹过的风都裹着热浪。杨延昭刚巡查完西城门,卸下盔甲就灌了半壶凉茶,冰凉的茶水滑过喉咙,才压下浑身的燥意。帐帘被风掀得哗啦响,慕容雪端着个木盆走进来,盆里是刚拧好的布巾,还冒着水汽。
     “看你这汗流的,跟从水里捞出来似的。”她把布巾递过去,指尖碰到杨延昭胳膊上的旧疤,又轻轻摩挲了两下,“今天训练强度是不是太大了?周将军刚才还跟我说,几个新兵蛋子练到腿软,直喊‘杨将军比辽兵还狠。”
     杨延昭接过布巾擦着脸,闻言笑出了声:“不狠点怎么行?辽人那股子蛮劲,没点真本事下次怎么扛?再说了,我看那几个新兵是故意装软,昨儿晚上还见他们偷偷在伙房偷肉吃。”他放下布巾,伸手把慕容雪拉到身边坐下,“对了,岳父那边怎么样?早上听你说他咳嗽又重了。”
     “爹老毛病了,一到夏天就犯喘。”慕容雪靠在他肩上,手指无意识地捻着他衣摆的纹路,“我给他熬了百合粥,又配了些润肺的草药,刚才去看的时候已经睡下了。对了,张老板中午送了些新摘的桃子过来,脆甜脆甜的,我留了几个在你案上,记得吃。”
     两人正说着家常,帐外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紧接着是周信的大嗓门:“将军!将军!汴梁来圣旨了!还带了不少人,看着排场不小!”
     杨延昭心里“咯噔”一下——自上次张咏被贬后,汴梁那边除了按月送来的军饷,就没再传过消息。这时候突然来圣旨,是好事还是坏事?他立刻起身,整理了一下衣袍:“走,去看看。”
     中军帐外已经围了不少士兵,都踮着脚往里面瞅。几个穿着锦袍的太监站在帐前,为首的是个脸白无须的中年太监,手里捧着明黄色的圣旨,下巴抬得快碰到天上。见杨延昭过来,他眼皮都没抬一下,尖着嗓子喊:“杨延昭接旨!”
     杨延昭依着规矩跪下,身后的周信、王超等人也跟着跪下。太监慢悠悠展开圣旨,念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高阳关守将杨延昭,督师有功,退辽护境,劳苦功高。今汴京天书殿已成,朕将择吉日举行封禅大典,特召杨延昭即刻回京,参与大典,另有封赏。钦此。”
     念完圣旨,太监把圣旨递过来,语气里带着几分施舍:“杨将军,接旨吧。陛下可是记挂着您的功劳呢,这封禅大典,满朝文武能参加的可没几个。”
     杨延昭接过圣旨,心里却犯了嘀咕——赵恒放着边境安危不管,一门心思搞封禅,这时候召他回京,明摆着是想让他去凑个热闹,彰显自己的“圣德”。可高阳关刚安稳没几个月,他要是走了,万一辽人再来犯,谁来主持大局?
     “公公,”杨延昭起身拱了拱手,语气客气,“高阳关乃北方门户,如今虽暂无战事,但辽夏两国虎视眈眈,臣若此时离京,恐有不妥。能否容臣上书陛下,待安排好防务再动身?”
     那太监脸色立刻沉了下来,斜着眼睛打量杨延昭:“杨将军这是不给陛下面子?封禅大典是何等大事,陛下召你回京是抬举你,你还敢讨价还价?再说了,不就是个高阳关吗?有周将军、王将军在,还守不住?”
     周信一听不乐意了,刚想开口反驳,被杨延昭用眼神制止了。杨延昭知道,跟这些太监讲道理没用,他们只认皇帝的命令,要是把他们惹急了,回去在赵恒面前说几句坏话,反而麻烦。
     “公公息怒,臣并非不愿回京。”杨延昭放缓语气,“只是军务要紧,容臣三天时间,安排好防务,三天后必动身回京。”
     太监见杨延昭态度软了,又得了台阶下,脸色才缓和了些:“行,就给你三天时间。不过杨将军可得记着,别让陛下等急了,不然咱家可担待不起。”说完,又带着人趾高气扬地去了驿馆休息。
     等人走了,周信立刻凑过来,压低声音说:“将军,这趟回京怕是没那么简单!陛下现在满脑子都是封禅,哪还记得什么边境防务?我看他是想把您留在汴梁,免得您在外面功高震主!”
     “我也觉得不对劲。”王超也皱着眉,“上次张大人就是因为劝谏陛下,才被贬去应天府。您这一回去,要是陛下让您留在京城,高阳关怎么办?”
     杨延昭捏着手里的圣旨,指尖微微用力。他知道周信和王超说得有道理,赵恒这个人,耳根子软,又爱面子,身边还围着一群只会阿谀奉承的大臣。这次召他回京,说不定真有把他留在京城的意思。
     “你们别担心。”杨延昭深吸一口气,“我走之后,高阳关的防务就交给周信你负责,王超你辅助他。要是辽人来犯,先坚守城池,再派人去并州找杨延浦求援。我会尽快赶回高阳关,不会让你们独自面对危险。”
     “将军,要不我跟您一起去汴梁?”慕容雪拉着他的手,眼里满是担忧,“我担心您在京城遇到危险。”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杨延昭拍了拍她的手,笑着说:“放心,我只是去参加封禅大典,又不是去打仗。再说了,我是朝廷命官,陛下还能把我怎么样?你留在高阳关,帮着岳父照顾伤兵营,也帮着周信他们处理些事务,这里更需要你。”
     慕容雪知道杨延昭说得对,只能点了点头:“那你一定要小心,凡事多留个心眼,别跟陛下硬碰硬。要是遇到什么事,就赶紧派人回来报信。”
     接下来的三天,杨延昭忙得脚不沾地。他把高阳关的防务一一交代给周信和王超,又去见了慕容远,拜托他多照顾慕容雪。慕容远拉着他的手,反复叮嘱:“延昭,汴梁不比高阳关,人心复杂,你一定要谨慎行事。要是陛下真要留你在京城,千万别硬抗,先答应下来,再想办法回来。”
     “岳父放心,我知道分寸。”杨延昭郑重地点头。
     第三天早上,杨延昭收拾好行李,准备动身。慕容雪把一个包裹递给他,里面是几件换洗衣物,还有她连夜缝制的护心镜,上面绣着一个小小的“雪”字。
     “这个护心镜你带着,里面加了软甲,能挡些刀剑。”慕容雪的声音有些哽咽,“路上注意安全,记得按时吃饭,别太累了。”
     “我知道了。”杨延昭把包裹背在身上,又抱了抱慕容雪,“等我回来,咱们就去城外的草原骑马,你不是一直想去吗?”
     慕容雪点了点头,眼泪还是忍不住掉了下来。杨延昭擦去她的眼泪,转身翻身上马,朝着汴梁的方向疾驰而去。他没有回头,因为他知道,一回头,就会舍不得离开。
     杨延昭走后,慕容雪每天都站在城楼上,朝着汴梁的方向眺望。周信和王超知道她担心,经常过来陪她说话,让她放心。慕容远也时常安慰她,说杨延昭吉人天相,不会有事的。
     可慕容雪心里的不安,却越来越强烈。她总觉得,这次杨延昭回京,不会那么顺利。
     半个月后,杨延昭终于到了汴梁。汴梁城比他想象中还要繁华,街道上车水马龙,人声鼎沸,路边的店铺里摆满了各种商品,琳琅满目。可他却没心思欣赏这些,直接去了皇宫。
     赵恒正在天书殿里祭拜“天书”,听说杨延昭来了,立刻让人把他召进殿里。天书殿装修得金碧辉煌,殿中央放着一个巨大的玉璧,上面刻着“天授皇运,大宋永固”八个字,正是之前赵恒“得到”的那块。
     “杨爱卿,你可算来了!”赵恒穿着一身龙袍,脸上满是笑容,“朕就知道,你不会让朕失望。”
     “臣杨延昭,参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杨延昭跪下磕头。
     “免礼免礼。”赵恒让他起来,又指着身边的一个空位,“坐,快坐。朕召你回来,一是想让你参加封禅大典,二是想听听你在高阳关的战况,也好让史官记下来,流传后世。”
     杨延昭谢过陛下,在空位上坐下。他知道赵恒爱听好话,就捡着好听的话说,把退辽的功劳都归到赵恒身上,说都是因为陛下圣明,才有了高阳关的胜利。
     赵恒听得眉开眼笑,连连点头:“说得好!说得好!朕就知道,朕是天命所归,连上天都在帮着大宋。对了,杨爱卿,你在高阳关也辛苦了这么多年,朕想把你留在汴梁,给你封个枢密副使的职位,你看怎么样?”
     杨延昭心里一紧,果然被周信说中了!他立刻起身,跪在地上:“陛下,臣多谢陛下厚爱。可高阳关乃北方门户,臣在那里驻守多年,对那里的防务和辽军的情况都很熟悉。要是臣留在汴梁,高阳关的防务恐有不妥。还请陛下恩准,让臣回高阳关,继续为陛下守护北方门户!”
     赵恒脸上的笑容瞬间消失了,语气也冷了下来:“杨爱卿,你这是不给朕面子?枢密副使可是三品大员,多少人求都求不来,你还不乐意?”
     “臣不是不乐意,而是臣觉得,高阳关更需要臣。”杨延昭坚定地说,“臣的父亲杨业,一生都在为大宋守护边境,臣也想继承父亲的遗志,为陛下守护好大宋的每一寸土地。”
     “你……”赵恒气得脸色发青,刚想发作,旁边的宰相王旦连忙站出来,笑着说:“陛下,杨将军忠勇可嘉,一心为国,实在难得。不过封禅大典在即,正是用人之际,不如先让杨将军参加完大典,再让他回高阳关也不迟。”
     赵恒看了王旦一眼,又看了看跪在地上的杨延昭,心里的火气消了些。他知道杨延昭在军中威望很高,要是把他逼急了,恐引起兵变。他想了想,说:“好吧,就依王宰相所言。先让你参加完封禅大典,大典结束后,再让你回高阳关。”
     “臣多谢陛下!”杨延昭连忙磕头谢恩。
     接下来的几天,杨延昭都在汴梁城里待命。他趁机去了应天府,看望被贬的张咏。张咏见到杨延昭,很是高兴,拉着他的手,问了很多高阳关的情况。
     “延昭,你这次回京,陛下没为难你吧?”张咏担忧地问。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还好,只是想让我留在汴梁,不过我拒绝了。”杨延昭笑着说,“陛下已经答应我,等参加完封禅大典,就让我回高阳关。”
     “那就好。”张咏松了口气,“不过你还是要小心,陛下身边的那些大臣,没几个好东西,他们要是在陛下面前说你的坏话,你可就危险了。”
     “我知道,我会小心的。”杨延昭点了点头。
     两人又聊了一会儿,杨延昭才起身告辞,返回汴梁。
     回到汴梁的第二天,封禅大典就开始了。大典办得非常隆重,赵恒穿着华丽的龙袍,带着文武百官,去泰山祭拜天地。杨延昭跟在百官后面,心里却很不是滋味——这么隆重的大典,不知道耗费了多少人力物力,要是把这些人力物力用在发展国力、加强军备上,大宋何愁不强?
     大典持续了三天,才终于结束。大典结束后,杨延昭立刻去找赵恒,请求回高阳关。赵恒却找各种理由推脱,一会儿说要给他设宴庆功,一会儿说要跟他商议边境的事务,就是不让他走。
     杨延昭知道,赵恒是想拖延时间,好让他留在汴梁。他心里很着急,却又无可奈何——他是臣子,不能违抗皇帝的命令。
     就在杨延昭急得团团转的时候,汴梁城里突然发生了一件大事——有人在皇宫里放了一把火,虽然火很快就被扑灭了,却烧毁了不少宫殿,还差点烧到天书殿。
     赵恒得知消息后,气得暴跳如雷,下令彻查此事。很快,负责彻查的官员就报上来,说放火的人是一个叫耶律烈的辽国人,他是辽圣宗的弟弟,这次来汴梁,是想趁机刺杀赵恒,破坏封禅大典。
     赵恒听了,更是气得火冒三丈,下令全城搜捕耶律烈,还说要是抓到耶律烈,定要将他碎尸万段。
     杨延昭得知消息后,心里很是惊讶——耶律烈是辽军的大将,勇猛善战,他怎么会孤身一人来汴梁刺杀赵恒?这其中,会不会有什么阴谋?
     他正想着,突然有人来报,说耶律烈在城西的一家客栈里被发现了,现在正和禁军厮杀。杨延昭立刻起身,朝着城西跑去。
     城西的客栈外,已经围满了禁军。耶律烈拿着一把大刀,和禁军厮杀在一起。他虽然只有一个人,却异常勇猛,禁军士兵们根本不是他的对手,纷纷被他砍倒在地。
     “耶律烈!你竟敢来汴梁刺杀陛下,还敢放火,今日我定要取你的狗命!”杨延昭大喊一声,拔出腰间的长枪,朝着耶律烈冲去。
     耶律烈看到杨延昭,眼睛立刻亮了起来:“杨延昭!我找的就是你!上次你烧了我的粮草,杀了我的士兵,这次我要为他们报仇!”
     两人立刻打了起来。耶律烈的刀法很猛,每一刀都带着风声,朝着杨延昭的要害砍去。杨延昭从容应对,长枪舞得密不透风,时而刺,时而挑,时而劈,招招都朝着耶律烈的破绽而去。
     两人打了几十个回合,不分胜负。耶律烈心里很是惊讶——他没想到杨延昭的武功这么厉害,比他想象中还要强。他知道,再这样打下去,他讨不到便宜,还会被禁军包围。他咬了咬牙,突然使出一招狠招,朝着杨延昭的胸口砍去。
     杨延昭连忙躲闪,却还是被刀风扫到了胳膊,衣服被划破了一道口子,鲜血立刻流了出来。耶律烈趁机跳出包围圈,朝着城外跑去。
     “追!别让他跑了!”杨延昭大喊一声,率领禁军在后追杀。
     耶律烈跑得很快,很快就到了城外。他翻身上马,朝着北方跑去。杨延昭也翻身上马,继续追杀。
     两人一前一后,跑了大概一个时辰,来到了一片树林里。耶律烈突然停下马,转过身,看着杨延昭:“杨延昭,你真以为我是来刺杀赵恒的吗?告诉你,我是来跟你做个交易的。”
     “什么交易?”杨延昭警惕地看着他。
     “我知道你想回高阳关,可赵恒却不让你走。”耶律烈笑着说,“我可以帮你回高阳关,还可以让辽军短期内不再侵犯大宋。不过你要答应我一个条件。”
     “什么条件?”杨延昭问道。
     “把你手里的《杨家兵法》交给我。”耶律烈说,“我知道你手里有《杨家兵法》,那是杨业将军一生的心血,要是我能得到《杨家兵法》,辽军的战斗力就能大大提高。只要你把《杨家兵法》交给我,我就帮你回高阳关,还能保证辽军三年内不侵犯大宋。”
     杨延昭听了,气得哈哈大笑:“耶律烈,你真是痴心妄想!《杨家兵法》是我杨家的传家之宝,是为了守护大宋而写的,我怎么可能交给你?你就死了这条心吧!”
     “杨延昭,你别给脸不要脸!”耶律烈的脸色沉了下来,“你要是不答应我,你就永远别想回高阳关!赵恒是不会放你走的,你只能一辈子留在汴梁,做一个没有实权的官员!而且,我还会让辽军再次进攻高阳关,到时候,你的妻子慕容雪,你的弟兄们,还有高阳关的百姓们,都会死在辽军的刀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杨延昭的脸色瞬间变得苍白。他知道耶律烈说的是实话,赵恒确实不会轻易放他走,而且辽军要是再次进攻高阳关,周信和王超他们很难守住。他看着耶律烈,心里很是矛盾——一边是杨家的传家之宝,一边是高阳关的百姓和自己的亲人、弟兄。“怎么样?考虑好了吗?”耶律烈笑着说,“只要你把《杨家兵法》交给我,“你就能回高阳关,和你妻子团聚,还能保一方百姓平安,多划算的买卖。”
     耶律烈晃了晃手里的大刀,刀刃上的寒光在树林里闪得人眼晕,“杨延昭,你是个聪明人,别跟自己过不去。”
     杨延昭握着长枪的手紧了紧,指节泛白。他脑子里像有两个声音在打架——一个说“不能交,那是爹的心血,是守护大宋的根本”,另一个说“交了吧,雪儿还在高阳关等你,周信他们撑不住辽军再打一次”。风穿过树林,叶子沙沙响@,像在替他纠结。
     “我要是交了兵法,你真能保证三年内不犯大宋?真能帮我回高阳关?”杨延昭盯着耶律烈的眼睛,试图从他眼里找到一丝真诚——可那里面只有贪婪和算计,半点诚意都没有。
     耶律烈笑得更得意了:“当然!我耶律烈说话算话!只要你把兵法拿来,我立刻派人去汴梁散布消息,就说你在城外截杀我时‘不慎让我跑了,赵恒肯定会觉得留着你没用,说不定还会骂你几句,然后顺水推舟放你走。至于辽军,我回去跟我哥说一声,三年内保证不动高阳关一草一木。”
     他往前凑了两步,压低声音:“你想想,你留在汴梁有什么好?赵恒那皇帝眼里只有天书和封禅,根本不管边境死活。你就算当了枢密副使,也是个空架子,还不如回高阳关当你的土皇帝,跟你那小媳妇过安稳日子。”
     “你闭嘴!”杨延昭猛地举起长枪,枪尖直指耶律烈的胸口,“我杨家世代忠良,绝不会用家国大义换自己的安稳!《杨家兵法》你休想要,我就算一辈子留在汴梁,也绝不会让你得逞!”
     耶律烈脸上的笑容瞬间消失,眼神变得阴狠:“好!好一个杨家忠良!既然你敬酒不吃吃罚酒,那就别怪我不客气!我现在就回辽营,让我哥立刻发兵,踏平高阳关!到时候,我要让你亲眼看着你妻子、你弟兄、你守护的百姓,一个个死在我面前!”
     说完,耶律烈调转马头,朝着北方疾驰而去。杨延昭想追,可胳膊上的伤口还在流血,刚才厮杀时又耗了不少体力,只能眼睁睁看着他跑远。他咬着牙,一拳砸在旁边的树上,树皮裂开一道口子,鲜血沾了满手。
     “将军!您没事吧?”身后传来禁军士兵的声音,几个士兵气喘吁吁地跑过来,看到杨延昭胳膊流血,连忙上前想帮他包扎。
     “别管我!”杨延昭摆摆手,声音沙哑,“快,派人去并州给杨延浦送信,让他加强戒备,辽军可能很快会再次进攻高阳关!再派人去高阳关,告诉周信和王超,让他们做好准备,务必守住城池!”
     “是!”士兵们不敢耽搁,立刻转身去送信。
     杨延昭捂着胳膊上的伤口,慢慢走回汴梁。他知道,一场更大的危机,很快就要来了。
     回到汴梁后,杨延昭先去皇宫向赵恒复命。赵恒听说耶律烈跑了,气得把茶杯都摔了:“废物!一群废物!连个辽国人都抓不住,朕养你们有什么用?”
     杨延昭跪在地上,低着头:“陛下息怒,是臣无能,让耶律烈跑了。臣恳请陛下允许臣立刻回高阳关,加强防务,防止辽军来犯。”
     “回什么回!”赵恒余怒未消,指着杨延昭的鼻子骂,“你连个刺客都抓不住,回去了能守住高阳关?朕看你就是想找借口离开汴梁!从今天起,你就留在汴梁,哪儿都不许去!”
     杨延昭心里一凉,知道赵恒是铁了心不让他走了。他还想再劝,旁边的王旦又站出来打圆场:“陛下,杨将军也是尽力了。耶律烈乃辽军大将,武功高强,能从他手里逃脱,已经很不容易了。不如先让杨将军回去养伤,等伤好了,再商议回高阳关的事也不迟。”
     赵恒瞪了杨延昭一眼,没再说话,算是默认了王旦的提议。杨延昭谢过陛下,转身退出了皇宫。
     回到驿馆,杨延昭立刻让人给自己包扎伤口。刚包扎好,就有人来报,说有个叫“苏晴”的女子找他,说是他的旧识。
     杨延昭愣了一下——他不记得自己认识叫苏晴的女子。他让士兵把人带进来,想看看是谁。
     很快,一个穿着浅蓝色衣裙的女子走了进来。女子约莫二十岁左右,长得眉清目秀,皮肤白皙,只是眼神里带着几分忧郁。看到杨延昭,她眼圈一红,扑通一声跪了下来:“杨将军,民女苏晴,求您救救我爹!”
     杨延昭连忙扶起她:“姑娘快起来,有话慢慢说。你爹是谁?出什么事了?”
     苏晴站起身,擦了擦眼泪,哽咽着说:“我爹是苏明,之前在莫州当县令。上次辽军攻打莫州,我爹带领百姓抵抗,后来莫州失守,我爹被辽军俘虏了。最近我听说,辽军把我爹押到了幽州,说要是我爹不投降,就杀了他。我听说杨将军能征善战,还救过莫州的百姓,所以特意来求您,求您救救我爹!”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杨延昭这才想起苏明——上次他去莫州救援,确实见过苏明,是个正直的官员,为了保护百姓,差点死在辽军手里。他没想到,苏明竟然被辽军俘虏了。
     “苏姑娘,你先别着急。”杨延昭叹了口气,“我现在被陛下留在汴梁,不能离开,就算想救你爹,也无能为力啊。”
     苏晴听了,脸色瞬间变得苍白,眼泪又掉了下来:“那怎么办?难道我爹就只能等死吗?杨将军,您行行好,救救我爹吧!我就这么一个亲人了,要是我爹死了,我也活不下去了!”
     看着苏晴哭得伤心,杨延昭心里很是不忍。他想了想,说:“苏姑娘,你先别急。我虽然不能亲自去幽州救你爹,但我可以给杨延浦将军写一封信,让他想办法营救你爹。杨延浦将军在并州,离幽州不远,说不定能有办法。”
     “真的吗?”苏晴眼里立刻燃起了希望,“多谢杨将军!多谢杨将军!要是我爹能平安回来,我一定好好报答您!”
     “报答就不必了。”杨延昭笑着说,“苏县令是个好官,救他也是应该的。你先在这里等一下,我现在就给杨延浦将军写信。”
     说完,杨延昭立刻铺纸磨墨,给杨延浦写了一封信,详细说明了苏明的情况,让他想办法营救苏明。写完信,他把信交给一个亲信士兵,让他立刻送往并州。
     苏晴看着杨延昭忙前忙后,心里很是感激。她擦干眼泪,对杨延昭说:“杨将军,您真是个好人。民女也没什么能报答您的,要是您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尽管跟我说,民女一定尽力。”
     杨延昭笑了笑:“你不用客气,好好照顾自己,等你爹的消息吧。”
     苏晴点了点头,又说了几句感谢的话,才转身离开了驿馆。
     苏晴走后,杨延昭坐在椅子上,心里更加焦虑。一边是高阳关的安危,一边是苏明的生死,还有自己被困在汴梁,动弹不得。他觉得自己就像一只被困在笼子里的鸟,有力无处使。
     接下来的几天,杨延昭每天都去皇宫,请求赵恒放他回高阳关,可赵恒每次都找各种理由推脱,要么说“再等等”,要么说“朕自有安排”,就是不让他走。
     杨延昭知道,再这样下去不是办法。他必须想办法离开汴梁,回到高阳关。
     这天晚上,杨延昭正在驿馆里思考怎么离开汴梁,突然听到窗外有动静。他立刻拔出腰间的短剑,警惕地看着窗外。
     “杨将军,别紧张,是我。”窗外传来一个熟悉的声音——是张咏!
     杨延昭连忙打开窗户,看到张咏正站在窗外,手里还提着一个包裹。
     “张大人,您怎么来了?”杨延昭惊讶地问。
     “我听说你被困在汴梁,心里着急,就特意从应天府赶过来,想帮你想想办法。”张咏跳进屋里,把包裹递给杨延昭,“这里面是一套百姓的衣服,还有一些盘缠和通关文牒。我已经帮你准备好了,你今晚就赶紧离开汴梁,回高阳关。”
     杨延昭看着包裹,心里满是感动:“张大人,

第9章 汴梁传旨藏蹊跷,旧敌寻仇搅风云(公元1012年夏-秋)上[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