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642章 清风(十一)[2/2页]

江花玉面 江易南生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伙计帮忙翻译,方便商人洽谈生意。
     万国商馆开张那天,南洋商人带来了一棵胡椒苗,送给瑾潼:“这是我们南洋的胡椒,种在温暖的地方就能结果,味道很辛辣,用来做饭很美味。你们贺兰土地肥沃,说不定能种活。”瑾潼很高兴,当即让李默把胡椒苗种在城外的试验田里,还派了个农户专门照料。李默笑着说:“要是胡椒能在贺兰种活,以后我们做饭就不用从南洋买了,还能卖给其他地方,又是一条新销路。”
     日子一天天过去,贺兰的变化越来越大。试验田里的胡椒苗长出了嫩绿的叶子,虽然还没结果,却让大家充满期待;书院里,江南来的画先生教孩子们画山水,中原的算学先生教孩子们算商路利润,安息的玻璃匠人还偶尔来教孩子们制作简单的玻璃饰品;助贫会里,张婆婆带着几个学会刺绣的姑娘,做起了绣品生意,赚的钱用来资助更多贫困孩子读书。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这天,瑾潼正在万国商馆接待南洋商人,忽然看到城门口来了一支熟悉的队伍——是之前去安息传授技艺的瓷匠和织工回来了!他们身后还跟着几位安息商人,手里捧着安息国王赏赐的礼物。领头的瓷匠见到瑾潼,激动地说:“安息人太喜欢我们的瓷器了,国王还特意建了个瓷窑,让我们教当地匠人烧瓷。这次回来,我们还带了安息的新香料,比以前的更香!”
     安息商人也笑着补充:“我们国王说,贺兰是个好地方,以后要经常派使者来,还要和你们一起开辟新的商路,把贺兰的货物卖到更远的地方去。”瑾潼连忙请他们进商馆,让人端上江南的茶叶和贺兰的玉米糕,大家围坐在一起,畅谈贸易和技艺,气氛格外热烈。
     秋天到来时,贺兰迎来了大丰收。棉田一片雪白,农户们背着竹筐摘棉花,歌声顺着风飘得很远;玉米地里,金黄的玉米穗压弯了秆,李默改良的套种技术让大豆也获得了丰收;试验田里的胡椒苗虽然没结果,却长得很壮实,李默说再过一年就能收获了。
     贡品棉布也按时送到了江南织造府,很快就传来消息,皇室对棉布很满意,还赏赐了一块“天下第一布”的匾额,让商队带回贺兰。匾额送到那天,二王子特意在城门口举行了仪式,全城百姓都来围观,王掌柜捧着匾额,激动得热泪盈眶:“我们贺兰的棉布,真的成了天下第一!”
     这天傍晚,瑾潼和二王子又登上了贺兰山。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贺兰大地上,远处的市集还很热闹,商户们的吆喝声、孩子们的笑声、瓷器坊的敲击声交织在一起,汇成了一首充满生机的歌。河面上,贺兰的商船正满载着货物驶向江南,船帆上的“贺兰商运”旗帜在风中飘扬;城外的农田里,农户们正忙着收割,脸上满是丰收的喜悦。
     二王子握住瑾潼的手,轻声说:“还记得我们第一次在贺兰山见面时,你说想让贺兰的百姓都过上好日子。现在,我们做到了。”瑾潼看着眼前的景象,眼眶有些湿润:“这不是我们两个人的功劳,是所有贺兰人一起努力的结果——是工匠们日夜劳作,是农户们辛勤耕种,是商人们奔波贸易,是孩子们努力读书,才让贺兰变得这么好。”
     风轻轻吹过,带着棉田的清香、瓷器的温润、玻璃的光泽和香料的气息。这风,吹过了贺兰的春夏秋冬,见证了贺兰从战火纷飞到安居乐业,从偏远小城到万国通商的蜕变。瑾潼知道,这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贺兰的商路会延伸得更远,百姓的日子会过得更红火,孩子们会学到更多知识,贺兰的名字,会传遍天下的每一个角落。
     她靠在二王子的肩上,嘴角扬起幸福的笑容,轻声说:“你看,风又起了,这是属于贺兰的风,是带着希望的风。以后,它会带着贺兰的故事,吹向更远的地方,让更多人知道,在贺兰山脚下,有一个充满生机和希望的家园。”
     二王子点头,紧紧握住瑾潼的手。夕阳下,两人的身影被拉得很长,和贺兰山的轮廓融为一体,成为了这幅美好画卷中最温暖的一笔。而那缕温润的风,还在继续吹着,吹绿了贺兰的草木,吹活了贺兰的经济,吹暖了百姓的心,也吹向了更加光明、更加美好的未来。
    喜欢。
  

第642章 清风(十一)[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