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操!”
刘辩在内心爆了句粗口,惊愕的看着此人的后脑勺。
你特么的谁啊。
诸葛亮?诸葛现在在东宫抱娃呢。
刘辩没忍住,往前走,盯着他的脸打量。
周瑜有所感应,抬起头和天子对视的一息,他浅浅一笑,然后赶紧低下头,弯了些腰。
“朕知道了。”
刘辩突然就发现了端倪,有如此文采,大局观还如此出众,这个年龄就崭露头角,能文能武指点江山者,唯有一人。
一定是他!
“凤雏!”
刘辩非常高兴,他怎么差点忘了,凤雏还没出世呢,科举怎么可能会没有贤臣。
不是说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吗?他现在得到了两,何愁国家不强盛。
刘辩露出姨妈笑,盯着对方瞧,不禁连连点头。
后世都把凤雏黑成啥样了,明明是个帅小伙,颜值跟袁绍有的一拼。
都被黑的成了贬义词了。
第一场殿试,刘辩不想坏规矩,就没去揭他的名字,而是冲戏志才的方向招招手。
对方快步走过来躬着身,刘辩凑到他耳边,小声嘱咐道:
“殿试结束改完以后,把庞统庞士元的答卷给朕送到章德殿去,朕要再三查看。”
刘辩只看了前两策,后面的人家还没写出来,他已经迫不及待的想好好看看研究了。
戏志才短暂诧异过后,拱手道:“喏。”
有了这么一出,刘辩对年轻人又重新燃起希望。
尤其是极为年轻,写起答卷来波澜不惊那种。
他左右一瞧,还真发现一个。
就坐在庞统旁边,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应当也有点才能。
刘辩来到他背后查看,此人写的第一策是安民策,和庞统截然相反的文治。
原题目是说司隶粮食多,若豫州突发蝗灾,该如何应对,引何周礼中的条款。
此人答道:政之所兴,在顺民心。今司隶虽丰而豫州假想蝗灾,正需未雨绸缪。当依《周礼》荒政精要,行以丰济歉、以工代赈之策。
雒阳太仓积粟三百万斛,然若豫州流民骤入函谷,恐致谷价腾涌。昔文帝时长安米石百钱,晁错上《贵粟疏》令民纳粟拜爵——今当反其道而行,开常平仓平粜抑价。
《周礼·地官》荒政第十二条散利明载:“大荒则开府库以济民”。臣请依第三条薄征免流民三年算赋,依第九条蕃乐减省宫廷乐舞开支,转拨二十亿钱为工赈之资。
臣斗胆奏常平新策,一曰梯级平粜,市价过百钱时每日放粟十万斛,价跌至八十钱则收储五万斛。二曰凭证购粮,流民凭南阳郡所发赈籍可购平价粟,防豪强囤积。三曰移粟就民,请调荆州屯田积粟三十万斛储于鲁阳,免流民跋涉之苦。
渭渠工赈策,修渠非徒治水,实乃安民妙着。计募流民九万,三万人疏浚渭渠,岁给粟三十六万斛。两万人采石北邙山,石料供南匈奴筑城之用,换取羊马,以作他用。余者编入漕运。此正合《礼记》用民之力,岁不过三日之制。
豫州流民日给粟三升,壮者另予钱二十。渭渠成后可灌田万顷,岁增漕运百万斛,较之单纯放赈,三年后反可盈余钱粮……
刘辩眼珠瞪的滚圆,好家伙一道假设的问策,此人还真给了完美的建议。
尤其是那条,招
第546章 两名贤臣[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