慰问体恤将士,现在实在是他建功立业、为国献身的时候。希望孙虑在内部修习文德,在外部经营武备训练,保持圆满却像空虚一样谦逊,这样即使圆满也不会溢出。要恭敬谨慎地对待自己的职责,不要辜负所接受的任命。”)
孙虑凭借皇子的尊贵身份,年纪又轻,朝廷内外的人都担心他不能专注于政事。可等到他处理事务时,却能遵守法度,恭敬地接纳老师朋友的意见,超过了众人的期望。嘉禾元年(公元 232 年),孙虑二十岁时去世,没有儿子,封国被废除。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孙和,字子孝,是孙虑的弟弟。他小时候因为母亲王夫人受孙权宠爱,自己也跟着被看重。十四岁那年,孙权专门给他安排了宫廷卫队,还让中书令阚泽教他读书写字、修习技艺。孙和不仅好学,还懂得放低姿态结交贤士,当时的人都对他赞不绝口。
赤乌五年(公元 242 年),十九岁的孙和被立为太子。孙权为他挑选了顶尖的辅佐团队:阚泽担任太傅,薛综担任少傅,蔡颖、张纯、封俌、严维等人则常年陪伴在他身边,随时辅佐。(《吴书》记载:孙和从小就聪慧过人,有主见,所以孙权格外疼他,常常让他待在自己身边。赏赐给他的衣服、仪仗,还有各种珍贵的玩物,其他皇子都没法比。他爱好文学,又擅长骑马射箭,跟着老师学习时,不仅学得精,反应还快,对老师恭敬有礼,也喜欢结交有才能的人。每当蔡颖等人上朝或前来祝贺时,孙和总会放下太子的架子,热情地接待他们。他经常和大家一起研讨儒家经典的要义,辨别是非对错;还会主动向朝中大臣请教,考察他们的政绩和能力,分清谁优谁劣,条理十分清晰。后来诸葛壹(原文 “诸葛丰” 为笔误)假装背叛东吴,想引诱魏国将领诸葛诞,孙权暗中派兵埋伏,准备趁机袭击。孙和担心父亲在野外风餐露宿,又深知打仗是凶险的事,常常忧心忡忡、寝食难安,连正常的朝会和宴席都不参加了。他还多次上疏劝谏孙权,叮嘱父亲一定要谨慎行事,务必确保打胜仗再收兵。直到孙权率军返回,他才敢安心下来。)
张纯,字元基,是张敦的儿子。(《吴录》记载:张纯从小就注重修养品行,学问渊博、才华出众,回答问题又快又准,言行举止也十分得体。他最初被任命为郎中,后来补任广德县令,在任上做出了突出政绩,被提拔为太子辅义都尉,辅佐孙和。)
那时候,有些官员总喜欢用条条框框的文书盘问、指责他人。孙和觉得,这种做法会给奸邪之人可乘之机 —— 他们会借着处理事务故意挑错,暗藏害人的心思,这种风气绝不能助长。于是他上疏孙权,建议彻底杜绝这种行为。
还有一次,都督刘宝和太子庶子丁晏闹了矛盾:刘宝向朝廷告发丁晏,丁晏也反过来揭发刘宝。孙和知道后,对丁晏说:“现在朝廷里能担当文武重任的人,总共也没多少。要是大家都借着一点小矛盾互相排挤、陷害,难道会有好下场吗?” 说完就把两人都叫来,当面调解,让他们冰释前嫌,还叮嘱他们以后要好好相处。
孙和常说,当下的读书人应该专心钻研学问、修习技艺,还要练习骑马射箭,这样才能应对天下的事务;要是只知道交游玩乐、下棋赌博,耽误了正事,根本算不上有进取心。后来有一次,大臣们陪他赴宴,聊到了下棋赌博的话题。孙和趁机说道:“下棋这东西,又耽误事又浪费时间,一点用处都没有,还得耗费精神、损伤思虑,最后啥也成不了,根本不是用来提升品德、积累功业的方式。再说,有志向的人都珍惜时间和精力,君子追求的是远大目标,会以品德高尚的人为榜样,耻于做那些没意义的事。天地能长久存在,可人的生命却像白马跳过缝隙一样短暂,年纪一旦大了,青春年华就再也回不来了。大家真正该担心的,是没法戒掉那些没用的嗜好。要是真能戒掉无益的欲望,走在道德仁义的路上;放下不重要的事,打好建功立业的基础,对自己的名声和品行,难道不是好事吗?当然,人也不能完全没有娱乐,但娱乐的方式有很多,比如饮酒宴饮、弹琴读书、骑马射箭,何必非要下棋,才算快活呢?”
喜欢。
第77章 吴主五子传(二)[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