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完,他就让在场的八个侍从,各自写一篇评论文章,纠正下棋赌博的风气。中庶子韦曜写完后,把文章呈给孙和,孙和又拿给宾客们看。当时蔡颖特别喜欢下棋,连在官署值班的人都跟着学,孙和这番话,其实也是在委婉地劝诫蔡颖。
可没过多久,孙和的母亲王夫人就和全公主(孙权的女儿)结了仇。有一次孙权生病卧床,孙和到祖庙祭祀祈福。孙和妃子的叔父张休,家住在祖庙附近,就邀请孙和到自己家坐坐。全公主早就想找机会陷害孙和,赶紧派人偷偷监视,随后就向孙权告状,说:“太子根本没在祖庙祭祀,而是专门跑到张休家,和他们密谋事情!” 接着又添油加醋说:“王夫人看到陛下生病,脸上居然露出了高兴的神色!” 孙权本来就在病中,一听这话勃然大怒,王夫人又怕又急,最后忧虑而死。孙和也因此失了宠,整天担心自己会被废掉太子之位。
鲁王孙霸(孙和的弟弟)看到孙和失势,觊觎太子之位的心思越来越重,暗中拉拢势力。陆逊、吾粲、顾谭等人多次向孙权上书,阐明嫡庶有别的道理,强调太子的地位不能动摇。可全寄、杨竺这些孙霸的党羽,也天天在孙权面前说孙和的坏话。最后吾粲被抓进监狱处死,顾谭被流放到交州。孙权在立谁为继承人的问题上,犹豫了好几年。(《殷基通语》记载:当初孙权立孙和为太子后,又封孙霸为鲁王。刚开始两人还住在同一个宫殿,礼仪待遇也没差别。大臣们纷纷议论,认为太子和藩王有上下之别,礼仪待遇应该不一样。于是孙权才让他们分开居住,各自配备官员,可也正因如此,两人之间的矛盾开始爆发。侍从和宾客们也分成两派,互相仇视猜忌,连大臣们也被卷了进来。丞相陆逊、大将军诸葛恪、太常顾谭、骠骑将军朱据、会稽太守滕胤、大都督施绩、尚书丁密等人,遵守礼法,拥护太子;骠骑将军步骘、镇南将军吕岱、大司马全琮、左将军吕据、中书令孙弘等人,则依附鲁王,朝廷内外的官员几乎分成了两半。孙权为此十分担忧,对侍中孙峻说:“子弟们不和睦,大臣们又分成两派,这样下去迟早会像袁绍家那样,因为内斗而败亡,被天下人笑话。只要有废长立幼的事,国家怎么能不乱呢?” 于是就有了废掉孙和、另立太子的想法。臣松之评论:袁绍、刘表认为自己的小儿子袁尚、刘琮贤明,本来就有传位给他们的想法,这和孙权不一样 —— 孙权已经立了孙和为太子,却又格外宠爱孙霸,凭空制造矛盾,给自己家里招来灾祸,比起袁绍、刘表,孙权更昏庸糊涂。步骘向来以品德气度着称,是东吴的良臣,却也依附孙霸,和杨竺做一样的事,这是为什么呢?孙和已经正式被立为太子,嫡庶之分早已确定,就算孙和与孙霸的才能品德没差别,按道义也不该偏袒庶子,何况孙霸本来就没什么名声,孙和还是名正言顺的继承人呢!那些奸邪之人,未必全身都是缺点,可一旦做了坏事,之前的优点就全被掩盖了。步骘要是真的做了依附孙霸的事,那他其他的品行也就不值得称道了!至于吕岱、全琮这类人,就更不值得提了。)
后来孙权终于下定决心,把孙和幽禁了起来。骠骑将军朱据、尚书仆射屈晃得知后,带着一群文武官员,光着脚、用泥巴涂在头上,还把自己绑起来,连续几天到皇宫门口请愿,请求孙权释放孙和。孙权登上白爵观看到这一幕,心里特别反感,下令斥责朱据、屈晃:“你们别在这瞎折腾!”
当时孙权已经打算废掉孙和,改立幼子孙亮为太子。无难督陈正、五营督陈象上书劝谏,还举了晋献公杀太子申生、立奚齐,导致晋国大乱的例子;朱据、屈晃也坚持劝谏,不肯放弃。孙权彻底被激怒,下令把陈正、陈象满门抄斩,又把朱据、屈晃拉进宫殿,各打了一百大板。(《吴历》记载:屈晃进殿后,直言劝谏:“太子仁慈贤明,天下人都知道。现在魏、蜀、吴三国鼎立,实在不该轻易动摇太子的地位,不然会让人心浮动。恳请陛下稍微考虑一下国家安危,老臣就算死了,也像活着一样安心。” 说完趴在地上叩头,血流满面,语气却始终坚定不屈。孙权根本不听,把他革职遣返回乡。后来孙皓即位,下诏书说:“已故尚书仆射屈晃,一心想辅佐国家,因忠诚劝谏而死。封他的儿子
第78章 吴主五子传(三)[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