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绪为东阳亭侯,弟弟屈干、屈恭为立义都尉。” 屈绪后来也做到了尚书仆射。屈晃是汝南人,他的事迹在胡冲的《答问》中有记载。《吴书》记载:张纯也极力劝谏孙权,孙权把他幽禁起来,最后处死并暴尸街头。)
最终,孙和被流放到故鄣(今浙江安吉一带),因为劝谏而被处死、流放的官员,多达十几人。大臣和百姓们都为孙和感到冤枉。(《吴书》记载:后来孙权病重,心里渐渐后悔,想征召孙和回来,重新立他为太子。可全公主和孙峻、孙弘等人坚决反对,孙权只好放弃了这个想法。)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太元二年(公元 252 年)正月,孙权大概是心里还有些愧疚,又封孙和为南阳王,打发他去长沙居住。(《吴书》记载:孙和前往长沙时,船经过芜湖,有喜鹊在船的桅杆上筑了巢。跟在身边的官员们看到这一幕,都觉得心里发慌 —— 大家都觉得,喜鹊在桅杆顶端筑巢,桅杆本就摇晃不稳,这可不是能长久安定的兆头。不过也有人说,《诗经》里《鹊巢》篇有 “积累德行和功劳才能获得爵位” 的意思,现在孙和德行高尚,又重新得到封地,说不定这是神灵在暗示大家,他还有机会呢?)
可好日子没过多久,当年四月,孙权就去世了。紧接着,诸葛恪开始执掌朝政 —— 诸葛恪是孙和妃子张氏的舅舅,算是孙和的姻亲。张氏趁机派宦官陈迁去建业,一方面给皇后(孙权的皇后潘氏)上奏疏问安,另一方面也特意去问候诸葛恪。陈迁临走前,诸葛恪特意嘱咐他:“你回去告诉王妃,我肯定会让她和大王(孙和)过得比别人好。” 这话不知怎么就传了出去,渐渐被更多人知道了。
当时诸葛恪还有迁都的想法,正让人整修武昌的宫殿。民间本来就对孙和抱有同情,看到诸葛恪和孙和有关系,又在修武昌宫,就开始私下传言:“诸葛恪这是想把孙和接回来,让他重新掌权啊!” 可谁也没想到,没过多久诸葛恪就被诛杀了。孙峻借着这个机会,立刻发难 —— 他不仅夺走了孙和的南阳王玺印绶带,还把孙和迁到新都(今浙江淳安一带),最后干脆派使者送去毒药,赐孙和死。
孙和知道自己难逃一死,只好和妃子张氏告别。张氏握着他的手说:“不管是吉是凶,我都跟你一起,绝不会独自活着!” 孙和死后,张氏也跟着自杀了。整个长沙郡的人听说这件事,都为他们夫妻俩感到悲伤。
后来孙休(孙权第六子)即位,想起孙和的遭遇,就封孙和的儿子孙皓为乌程侯,让他从新都回到乌程(今浙江湖州)老家。等到孙休去世,孙皓继承皇位。他刚登基,就追谥父亲孙和为 “文皇帝”,还把孙和的墓迁到明陵,设置了两百户人家的园邑,专门派县令、县丞负责守护祭祀。
第二年正月,孙皓又从吴郡、丹杨郡划出九个县,新设置了吴兴郡,把郡治设在乌程,还专门安排了太守,一年四季都去祭祀孙和。朝中官员也上奏说:“陛下应该在都城为文皇帝(孙和)建立宗庙,这样才符合礼制。” 宝鼎二年(公元 267 年)七月,孙皓派代理大匠薛珝负责修建宗庙的寝堂,取名叫 “清庙”。
到了十二月,孙皓又派代理丞相孟仁、太常姚信等人,带着文武官员和两千名中军步兵骑兵,用专门的灵车和皇帝规格的仪仗,往东去明陵,把孙和的灵位迎回都城。孙皓还特意召见孟仁,亲自在朝堂上拜送他们出发。(《吴书》记载:孟仁一行人回来的时候,孙皓派去的宦官拿着手诏,一天到晚不停地去问候,就像问候活着的人一样,问 “文皇帝的神灵起居怎么样”。负责祭祀的巫师说,看到孙和的穿着打扮,跟他生前一模一样。孙皓又悲又喜,眼泪止不住地流,还把朝中所有公卿、尚书都召到皇宫门口,给他们赏赐,让大家一起分享这份 “灵异” 的喜悦。)
喜欢。
第78章 吴主五子传(三)[2/2页]